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秋拜月的风俗是怎么来的,以及中秋节拜月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中秋拜月来历
在我国,有中秋节拜月的习俗,你知道中秋拜月来历吗?以下是我为你介绍的中秋拜月来历,欢迎阅读。
中秋拜月来历
拜月习俗兴盛于上古之时,源于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周代以后,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并成为皇权象征。《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南北朝之后,我国古代岁时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隋唐以后,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为节日游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形成于唐朝初年的中秋节,将皇家垄断的拜月活动,发展为千家万户全民赏月的浪漫节日,聚会、宴饮、拜月、赋诗等习俗随之兴起。
到了宋代,中秋节更加隆重热闹,少男少女们对月祈福许愿,成为当时京城的流行时尚。据宋代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当时京城赏月聚会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城里十二三岁的孩子都穿上成人的服饰,到楼上或庭院里焚香拜月,男孩子祈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孩子对月伫立、默默许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来,亲人团圆、拜月祈福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记载明朝北京风俗的《帝都景物略》一书中,对中秋节祭月有详细的记载。京城之外,全国各地中秋拜月、全家团圆、吃月饼等习俗都很兴盛,吟咏中秋、感悟人生的宋词更是佳作迭出。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苏轼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对月而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秋节的别称
1、仲秋节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2、八月节
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3、女儿节
民间拜月,每当圆月升起的时候,各家在庭院中迎着月光陈设香案,按习俗多为全家妇女拜祭,即使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届时也必须返回婆家过中秋,北方民间还流传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谚语,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女儿节。
4、兔爷节
老北京中秋节祭月有供兔爷的习俗,京城里的老少爷们儿也把这天叫做“兔爷节”。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 ,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庙被认为是兔儿爷的老窝,一到农历八月,买兔爷的人们便络绎不绝。
5、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这也是叫“月夕”的原因之一。
各地中秋习俗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猜你喜欢:
1. 中秋节的来历
2. 中秋节祭月的由来
3.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
4.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现代人习惯中秋节拜月,这个习俗起源是什么?
中秋节是中华民俗中三大节日之一,有拜月、赏月、吃月饼等中秋节的常见民俗,下面就谈一谈秋节拜月的习俗起源。
其实古人拜月并不因中秋节而来。秋月祭拜月亮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是起源得很早,但不是因为“中秋节”。
我们从《周礼》中可以看到上古夏商周三代就有秋天祭月之礼,也称“夕月”,《周礼》郑玄注云:“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北京的月坛是明朝嘉靖九年建造的祭月坛,又称“夕月坛”,特为秋分夕月之礼而建的。秋分的礼制远早于中秋节,中秋节祭拜月亮的源头就来自秋分拜月的古礼。
秋分为什么要拜月?《大唐郊祀录》卷六的《四言诗》可以作为参考解答:“月以阴德,自西而生。积水之气,作金之精。丽天成像,配日为明。”秋分日正是秋天的中点,是名副其实的“中秋”,不过不一定逢十五月圆日。《周礼》说的“中秋献良裘”指的是秋分,而不是“中秋节”。
什么时候才有中秋节拜月呢?
唐末宋初有无名氏《洞仙歌》唱:“桂风高处,渐近中秋节。”但是在唐代《通典》记载的节假中还没有“中秋节”。进入宋代,“中秋节”在民俗志和诗歌中就大量出现了。比如宋人宋伯仁《中秋月》吟:“人生几个中秋节,那得都将笑眼看。”
宋代人的《醉翁谈录》记录了京城中秋拜月的盛况。当时不论富家或贫户,只要儿女上了十二、三岁的年纪,都迫不及待给穿戴上成人的服饰,登上高楼或是在家里中庭焚香、拜月。男子、女子都心怀祈愿,女子呢祈愿如嫦娥一样美貌,婚姻家庭如明月一样美满,多子多福;男子祈愿早日登科娶得嫦娥美眷,“只为嫦娥爱少年”。而后到了清代,中秋节拜月时,拜月以女子为主,男子多不叩拜。京师俗谚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中秋节赏月玩月 何时蔚然成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呢?中秋赏月玩月的风雅早于中秋节。南北朝诗人鲍照就有《玩月城西门廨中诗》,诗中有“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的名句。
唐玄宗曾在八月十五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因为楼不够高而不尽兴,想要兴建望月楼,次年安史之乱起,便作罢了。杜甫《夔府书怀》有“赏月延秋桂”的诗句,表现了秋天赏月的情趣。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吟“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明白叙述了中秋十五夜于檐下窗前赏明月的景况。
宋代时,中秋节是正式的节假,南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秋》有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阴历),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称月夕”。本书和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都传记了中秋节热闹终宵的玩月实况,丹桂香飘中,银蟾光满下,不论富贵家或贫户,都乐在登楼赏月,蔚然成了宋代的一大时尚。富贵的人家张灯结彩装饰出美轮美奂的凉台舞榭,邀集亲朋好友来赏月,庶民老百姓就在自家的小阳台安排团家宴,或是争占酒楼去玩月。玩月游人,婆娑于市,通宵达旦,闾里儿童,连宵嬉戏。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抒发了赏月情怀,蔚成一种经典。
拜月礼仪的由来
拜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源自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1]
中文名
拜月
节日时间
农历八月十五日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节日起源
天象崇拜
快速
导航
相关资料
风俗简介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中秋也有拜月的习俗,不过全为女子之事,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陈设香案置月饼、瓜果之类,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称“拜月”。连城民间称月神为“月光妈”,赏月时也有拜月的习俗。漳州、上杭等地则称“请月姑”。 上杭之俗更奇,请月姑时,将一小筐放在盘中,据说月神降临,筐便会自动上升,并有剥啄声,女子便计其数以卜灾祥。在建宁,中秋夜有的妇女对月问吉凶,俗称“请木杓神”。泰宁、永定一带,妇女不但“请月姑”,而且还“等月华”。 “等月华”又称“待月华”,民间传说中秋夜嫦娥倍思人间,便把月宫中的一些宝贝撒下,谁能拾到,就能得到幸福。这一习俗在福州地区、莆田、仙游一带也有。[1] [2]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是怎么来的
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关于中秋拜月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和中秋节拜月的风俗是怎么来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