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近代史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怎样的?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评价还是很高的
1,首先历史上把他和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归为晚清“四大名臣”
2,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
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
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3,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4,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
5,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
6,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是个大孝子。
7,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
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
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可见,曾国藩在历史受到的评价还是特别高的
如何评价曾国藩呢?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是中国一个争议甚大的历史人物,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曾国藩出生于清朝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死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曾国藩一生共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代皇帝。曾国藩所生活的时期是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
历史上对曾国藩的褒贬评价: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曾国藩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了洋务运动,处理天津教案。其实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一样的曾国藩。因此,有人称曾国藩为“中兴勋臣冠”者,也有人称颂曾国藩为“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之人。
有称赞曾国藩的,就有辱骂曾国潘的,谁也不可能让大家都喜欢你。有些人就骂曾国藩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卖国贼”、“汉奸”、“反动头子”、“刽子手”;也有人说曾国藩是“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精装正版 曾国潘全书 曾国藩为官从政为人处世智慧 冰鉴挺经家书¥48购买
当然,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曾国藩的历史地位,与孕育他的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把曾国藩所处的时代的历史环境联系起来分析,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曾国潘能作什么,不能作什么?曾国藩究竟是阻碍了当时社会发展中的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曾国潘在晚清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曾国藩在近代历史上可以说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着整个清朝晚年,其历史地位之崇高那是不言而喻的,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曾国藩在晚清时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首先,由于曾国藩对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坚决,进一步延续了清朝统治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延长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时间。
二、在清朝初期,清朝的军队是八旗军,当时是无望而不胜,但随着统一全国,旗人逐渐被腐化,战斗力逐渐衰弱。在平灭吴三桂时,康熙更多的依靠绿营兵,八旗军已不堪重用。到了后来,绿营兵也开始腐化,不复当年重用,剿灭太平天国是主要依靠还是汉族官僚阶级自己的武装部队。
像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甚至还依靠外国人组成的雇佣兵,可以说是曾国藩开启了汉族官僚阶级私有武装的先河。三、在清朝前中期,始终都是满族压制着汉族,即使设立满汉两个堂官,也是满族人作主。但从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以后,汉族的官员逐渐恢复其历史地位,重登历史舞台,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以及再到后来的袁世凯,在朝堂上都是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
四、曾国藩在地方上开始兴起了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也是实至名归。
历史上如何评价曾国藩 客观的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是个极为让清廷倚重的人。他曾平定太平天国有过,被破例封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
在中华文明面临灭顶之灾之际,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颠覆之际,他以侍郎身份登高而呼“为我孟子孔子之痛哭于九泉”建立湘军,灭掉传统文化的恶魔太平天国运动,此战曾国藩重在运作,其谋略之才能堪称一流,太平天国运动可恶之处,在于颠覆伦理,曾国藩每到一地剿灭太平土匪,当地百姓举行大宴款待谢恩。
湘军的崛起,远远超出了曾国藩的本意,以至于客观上促进了清朝的灭亡,虽然初衷是为了维护清政府,但终究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他的崛起,给了汉人信心,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湘军在中国军事方面开创了划时代意义,正是因为湘军的崛起,导致了地域性军队的听命于一人,才有了后来的军阀割据。
曾国藩作为被称赞佩服最多的人,一生清贫,为人处事从不高调,其毅力其气节其军事能力受到毛泽东,蒋介石,薛岳,陈诚,梁启超等诸多名人效仿,毛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改编于曾国藩当时的军歌,很多战术都是学习曾国藩的。
蒋介石更为过,床头两本书之一便是《曾文正家训》,他把曾国藩的军事思想用于带兵打战,也列在黄埔军校教科书里,梁启超更是大呼“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奇人”一代书生造诣如此,却是古今少之又少。
兴办洋务,立于自强,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可要不是曾国藩支持,哪有他的轻易成就,一生的时间里幕僚中培育了众多科学家,数学家。《曾国藩家书》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各图书馆最火之一。曾国藩的后代中,没有当官的,全部清一色大学者或者艺术家。其后代人才之多打破了“家事兴旺不过三代”的魔咒。
四次拒绝称帝,当时条件成熟,湘军是清政府唯一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他们只听曾国藩一人命令,苦于曾国藩以儒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信仰,丢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拒绝称帝。因此曾国藩被日本和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华盛顿。
为人处事低调,不贪功,不好色,清贫一生,当时流传一句话“李鸿章精不能欺,左宗棠威不能欺,曾国藩诚不忍欺”曾国藩死后,李鸿章一生以老师相称,每每提起,竟然泪流不已。
左宗棠与曾国藩素有国事上的矛盾,但曾国藩死后,左宗棠落泪大叹,出资帮助其子渡过难关,人人都知道左宗棠极其自傲,平时看不起任何人,但只有曾国藩让他打心底里佩服。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扩展资料
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性”。
他提出,“带勇之人,该求我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又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曾国藩认为,“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应从既受封建礼教熏陶又少官场恶习的儒生士子中去选择。罗尔纲在《湘军兵制》中统计,凡姓名、籍贯、出身、职务可查的湘军将领179人中,儒生出身的104人,占58%。以如此众多的儒生为将,这在历代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曾国藩
如何评价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清朝的臣子做到了忠,而将其置身在我国近代史中,他又是首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且积极践行者,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曾国藩是一位忠义之士,一位具有远见的战略家。在个人修养方面,曾国藩崇尚儒学,儒家文化思想中的忠正即是他为官所遵守的前提条件,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严于律己,这种价值理念又形成其独特的文学观,并且最后成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所以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虽然其在晚清历史中,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但他本身也无可奈何,那是一个王朝的灾难与不辛。
一、为人忠正,远见卓越。
曾国藩乃进士出身,初为穆彰阿的门生,后凭借才能多次升迁,官至两江总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创建湘军,成为平定叛乱的主力军,当曾国藩攻破天京后,他身边很多人都想让他反清,包括他的弟弟曾国荃,以及胡林翼、左宗棠等人。而且当时清廷已经对曾国藩有所防范,增加兵力驻守各重要城镇,但曾国藩遵守臣子之道,后上书请求裁撤湘军两万多人以表忠心。
此外,在命运多舛的晚清历史中,曾国藩是首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践行者,他创办了第一家造船厂江南制造总局,第一家兵工学堂等,以曾国藩等人为首的洋务运动有力促进了我国近代史的发展,对经济、政治、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修身律己,教育有方。
曾国藩作为传统儒士,其思想言行是儒家文化的典型体现。不论是为人、为官,他都坚持修身律己,追求高意趣,不入俗套。如今还流传有《曾国藩家书》一书,集中体现了其为人、教育、处世、治军和从政等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曾国藩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理当给予尊敬。
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
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
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
有的论者则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就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此次对此也无大的争论。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
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
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
"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扩展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资料:曾国藩-百度百科
历史上对曾国藩的评价
历史上对曾国藩的评价
后世评价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
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
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蔡松坡先生遗集》(二),第5页)。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咸丰同年间,曾国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运南漕、派人购买美国机器创办江南机器局、办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动中的表现,指出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
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
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
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
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
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
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
《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编辑本段]遗嘱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
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
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关于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和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