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一:多施化肥
据调查,一些地方的马铃薯种植户在施底肥时,只注重化学肥料,每亩地使用复合肥超过150公斤。马铃薯要高产,使用化肥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光用化肥就能达到的,也不是化肥用的越多越高产。肥料并不在多,要根据马铃薯的需肥特点和个体的种植条件,有机无机并施,平衡全面,科学合理的施肥,才能达到降低种植成本,高产高效的目的。
误区之二:多留秧子
马铃薯种植时,一般每穴出苗1~3颗,部分菜农觉得,出苗多结的马铃薯就多,就马铃薯能高产,所以舍不得间苗。但这样会导致马铃薯个头小,总产量不一定高。况且现在一般单个马铃薯在200克以上,才有较高的商品价值,如果马铃薯个头太小,即使高产了,卖价低甚至卖不出去。
所以,在马铃薯苗出齐后,应本着去弱留强的原则间苗,每穴只留一颗简装苗,集中营养,增加马铃薯单个重量,提高商品薯比例从而提高效益。
误区之三:疯长秧子
还有部分菜农觉得,马铃薯秧旺盛是好现象,并不适当控制,任其自由旺长。其实,秧子生长过旺,会影响地下块茎膨大,容易造成马铃薯秧早衰,从而降低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科学,合理地化控,是提高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必要。
误区之四:割块方法不当
在割薯块时往往存在3个误区:
一、认为薯块割的越大越好。
二、怕伤芽把芽眼留在薯块中间。
三、割成薄片状。在割块时应掌握:每块薯种种重20~25克,紧靠芽眼边缘,将薯块割成三角形,每块保证有1~2割芽眼。
割薯块时要注意两点:
一、割到病种薯时要剔除,割刀要用15%酒精擦后再割另一薯块。
二、前尖芽和腚芽分放、分开播种,以利出苗整齐一致。
误区之五:施肥不当
马铃薯喜钾,忌氯化物。生产中存在着怕跑秧、施肥不足、偏施过量氮肥、追肥过晚等问题。马铃薯以钾需要最多,次为氮素,需磷较小。要避免追肥时间过迟、偏施过量碳铵等氮素化肥,要忌用氯化钾等含氯化肥。
误区之六:播种期太晚
不少农村普遍存在怕播种早了冻坏种薯而把播种期推迟,使结薯期遇到高温阶段,影响薯块膨大,造成人为减产的现象。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山区,这一地区年平均气温5~10度,最高21度左右。研究证明:马铃薯块茎在地下10厘米深的温度达7~8度时幼芽即可生长,10~12度时幼芽就可茁壮成长。出土幼苗遇到0.8度低温才会受冻,一旦气温回升到4度以上还能从节部发出新芽继续生长。
植株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1度左右,开花期最适宜温度15~17度,块茎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17~19度,温度低于2度或高于29度块茎就停止生长。
误区之七:播种过浅
在日常马铃薯生产中,栽种过浅的现象较多。栽得过浅,可造成结薯外露,青头,还可造成地下匍匐茎外露不能结薯。播种过浅,根系也扎得浅。使其吸肥,吸水能力降低。植株不壮影响产量。较为合理地播种深度为10厘米左右,再加上中跟培土后。总埋深达15·20厘米。
误区之八:赤霉素浸种浓度不当
为了提前打破休眠,防止薯块腐烂,促其早发芽和出苗整齐,可在播种前15~20天用每公斤100毫克得赤霉素溶液浸泡3~5天,捞出晾干放在15~18度处进行催芽,待芽长1~15厘米时即可播种。在生产中有的农民对赤霉素浓度不会配比或有意加大浓度,致使被浸种种薯长出得茎叶细长,容易倒伏造成减产。
误区之九:底墒不足、浇水时间不当
马铃薯一生中需水的关键时期是播种期和开花期。进入盛花期是茎叶生长量最高峰期,这个阶段水分不足会影响植株正常发育和块茎迅速膨大,此期缺水一般要减产30~40%,然而不少地区往往忽视底商水和开花水。
误区之十:轮作倒茬做得不好
马铃薯是忌重茬的作物,连作不到茬的地块,不但产量越来越低,更重要得是病虫害发生严重。轮作与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较好,最好不要与茄科作物如茄子,西红柿,辣椒,等交叉倒茬,应为与茄科作物有同类传染病交叉感染。
如因土地等原因实在不能倒茬,就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根据马铃薯需肥特点施肥。
二是特别注意各种传染病的发生。
措施:
一是选用脱毒种薯。
二是搞好田间病情监测,及时发现病情,最好是在发病前用药防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