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看了《老炮儿》,冯小刚凭此一举拿下金马奖,实至名归。豆瓣上找了一些影评,各有特点,总觉得有什么地方缺失掉。每个人关注的方面有差别,写一写我的想法。
老炮儿,原为老泡儿,北京俚语,意指在监狱中不停进出、当成日常生活的一类社会阶层,过去老百姓口中的老泡儿,常指性格暴烈、行为混蛋的混混,微含贬义,现在基本不用贬义了(百度)。
导演管虎长大的30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这一路快跑撞倒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管虎觉得要找一个点拿出来,争取别把这些人遗忘。
直观上是两辈人冲突的故事:老炮儿是上个时代的人,在瞬息变化的当今社会,坚守着传统的规矩。他的儿子因故被官二代扣了,他救子心切介入这场恩怨。反映了两代人思维、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差别。
有推文谈到红卫兵时代的小混混和根红苗正的红卫兵之间的恩怨,认为老炮儿代表前面一种人,其实好作品要反应人的性情,这是超越所谓“阶级”的。当时混混和混混之间,红卫兵的不同派别中间也有斗争,也是用相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电影中老炮儿的处事方式,就是上一代人通用的方式——江湖规矩,法制之外。
虽然电影里是新时期的故事,但全没有法制。虽然是新时期背景,但电影很少有法律成分。电影中有城管,但城管一直被人诟病,执法也很随意;有交警,但交警并没有发挥作用,根本没开罚单,对“三环十二少”有任何影响;由于老炮的坚持,也一直没有报警;最后给中纪委的举报信,也算不上法律程序,更多是政府高层的“家事”。这部电影是一个新时期的 江湖故事, 江湖就是人际关系。老炮儿是这个江湖里纯正的代表,他坚守自己的规矩和信仰,和现实发生冲突才有故事。
对于那些不愿意坚持,容易妥协的人,就不存在这样激烈的故事。如果你也看武侠小说,一直以来,纯正的、性情的人,即真正的侠客都不多,萧峰、七公、郭靖…………其实屈指可数,多数的江湖中人不过混碗饭吃,他们对规矩没有那么大的兴趣。电影中老炮儿的多数伙伴,也都类似。老炮儿作为杰出人物,代表那个时代的风貌,所以管虎要以他为中心,纪念那个时代。 电影要表达的重点,那种老的人际关系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因为老炮儿死了。往大了比较,电影有点像黑泽明的《七武士》,纪念武士阶级在新时期的衰落和消亡,守护村子是他们的最后一战。老炮儿救子,也是他的最后一战。
老炮儿在北京的街坊胡同里生存,有自己不大的圈子,在老一代人中间还有一些威望,被人“六哥”、“六爷”地叫着,电影开头的场景是陈旧的,老炮儿圈子中说话做事的方式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了。多数的人只适合一个时代,就是他在年轻成长的时代,不能适合其它的时代,如果没有改革变化,社会格局没有很大的变化,老炮儿应该有更大的空间和舞台。但时代变迁,老炮儿的义气、直率、粗暴的脾气,让他不能“成大事”。
仅仅被时代抛弃,只是显得可怜,比如被没收车子的灯罩儿;如果被抛弃还依然坚守,就显得悲壮,比如老炮儿和闷三儿——从另一个角度,也可说固执。电影中一直重复,“没有全好全坏的人,有时候点背而已”。时间不回头,老炮儿和闷三儿不会再有运气好的时候了,他们也都老了。
其实电影中的对比有两条线,有人简单觉得只是两辈人时代上的区别;我觉得还有一条线,就是电影人物在年龄上的差别。
年代的差别:老炮儿不懂得新的生存方式,没听过“三环十二少”,不知道“法拉第”刮了一下要多少钱,不了解为什么朋友落难还可以悠闲打游戏,不懂儿子的生活;同样年轻人也不懂各样的礼数,不知道仁义的重要,也没有真正的友谊。
年龄上的差别:片头年轻人打架下手没轻重、小飞扣了小波,“生瓜蛋子”(年轻人)没轻没重,主要是吃亏太少;老炮儿只是有家有口了,也进过监狱,收敛成熟很多(老炮儿年轻时候必然比小飞凶残多了),单身一个的闷三儿就轻狂很多。
年纪越大,人越知道自己能控制的太少,野性慢慢被磨掉,天不怕地不怕,到忍气吞声过日子。老炮儿当然有妥协,片头店门口年轻人群殴的时候,他不愿意插手管了,老了。但他还存着一口气,一块尊严,当被触及到深处,他还是要反击。比如儿子被绑了,他需要重新拿起当年的规矩,和新一代的人打交道。电影开头都是和大人老人处理问题,他的那套很灵通,但和年轻人就不一样了。
然而老炮儿把旧规矩拿出去的时候,发现不好使了——最开始的问题还不是跟年轻人,自己落难跟老哥们借钱,也已经问题重重了,老炮儿自己是个及其仗义的人,但那帮兄弟就未必了,平时见面“哥”“爷”地热乎叫着,遇到事都躲着。找到一个愿意借钱的老板,又碍于面子不开口,到后来怪罪对方不懂礼数,“我一根烟都没抽完,你就轰我走”…………“你下次要来我这,先跟我秘书约一下,我怕你扑个空”—— 可礼数已经不是当时的礼数了,你觉得人家无理,人家同样觉得你无理。
老炮儿责备小波的朋友(张一山饰)不仗义,你们这些年轻人都处的什么朋友?出这么大事不帮忙,还有心思打游戏!借钱的时候,老炮儿估计也要扪心自问,“我交的都是什么朋友,比他们强到哪去?”
老炮开始或许觉得“一代不如一代”,人心不古,可是人心什么时候古过?当今时代假货纵横,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当时造假技术已经达到极高水平。
年轻人自我标榜的东西其实很浅薄,“三环十二少”飙个车就自以为很牛?当年老炮一个人对战十几个的时候,不是牛掰多了!老炮儿不止会打,而且慢慢有讲究,做事有规矩有分寸,比如处理灯罩跟城管的纠纷,干净利落,谁是谁非,门儿清。最后用巴掌轻拍城管的脸,也是点到为止,既给自己找了面子,也给对方台阶,真要一巴掌结实打下去,后头就不定怎么发展了。
要战斗力有战斗力,要仁义有仁义,老炮儿算是那个人群的最高阶段了,但他还是游离在江湖义气和法律之间的,没有必要刻意拔高。他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的仁义是真的,其他的兄弟就说不好了。最后的决战,要用患癌把老弟兄姐妹们招过来,如果真说是茬架,估计就什么人来了——这都什么年代了,都什么岁数了?
话说回来,北京人真那么喜欢茬架吗?更多是面子上的事儿,你说打架我不跟,丢份儿,最重要的是面子,这是老规矩中最重要的一点。好面子,让北京人说话很有意思,见面喜欢“爷”,“您”这么称呼,心里可能根本瞧不上,只是个技巧。好面子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一样,区别在于收放。年轻人只重自己的面子,车行里的小年轻给了老炮儿一个嘴巴子,只是给自己长面子;年纪大了才懂得照顾别人的面子,所以老炮儿没有正经打那个城管。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提到,茬架的时候,双方都会越更多的人,给自己撑场面,但人越多越不容易真打起来,因为人多了就难免有互相认识的,互相给个面子,事情就过了。这里头的精明,您琢磨琢磨~
北京城经历了多少王朝更迭,一朝一姓,当地人经历过太多血雨腥风,所以有世故圆滑、玩世不恭也是正常。不管国姓怎么改,安定之后,本地人总是要安抚照顾的,所以北京人有很大的优越感。玩世不恭体现在吹牛侃大山上,北京人的“儿化音”也能反映出这个意思,此为加个“儿”,总有那么点不正经。那个地方很少出有血性的人,造反的队伍什么时候在北京出过?老炮儿是少见的。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当儿,北京城的八大胡同(高端红灯区)和私窠子的生意也还照常。
虽然老炮儿这样纯粹的讲究人不多,但那代人起码还有江湖义气可以讲,到小波小飞的经济时代,断片儿了,江湖义气也没有了,只存在于小李飞刀的小说里,所以小飞说对老炮说,“见到你之前,我觉得这些人只有在书里才有”。他也在寻找一个有道义规矩的圈子,但是没找到,他的圈子里基本都是酒肉朋友,因为钱和女人聚拢在一起。他不是一个有钱的傻子(处理和老炮儿的恩怨可以看出来), 他知道那些朋友不过乌合之众,男男女女在一起也无关爱情,没有亲密的关系和朋友,所以用飙车等方式来寻求刺激,他是一个小炮儿~
电影讲究象征,老炮儿死了,代表老传统毕竟消亡。那只鸵鸟从被困到自由奔跑,也可以象征老炮儿最后的挣扎,但有一个痛处,鸵鸟是飞不起的,它跑不远,早晚被追回来再关起来。
新的规矩还没有建立,这就是转折期的阵痛,对小飞这样的富二代官二代,人际圈子是势力拜金的;对于下层的小波,圈子关系是浅薄脆弱的(小波被绑,不去营救,连报警没有,通知家长也没有,只是打游戏)。
结尾有一点亮光的地方,小波的咖啡馆开起来了,是新旧传统的结合。“聚义厅”取自《水浒》,代表了老的传统;咖啡代表了新事物,并且小波回应陌生人的“不讲究”的问路,也采取了包容的态度。这可能是导演给出的一个答案,新的传统,人际关系的规矩,需要在老传统的基础上改进,需要包容,但道路是漫长深远的,“聚义厅”和咖啡馆毕竟还是很违和的。
未来要怎么走,是我们要走的路。
→ 微信公众号:有意思吧,可通过意念关注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