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员工总能得到领导的青睐,步步高升;有些员工遭遇排斥,胸有大志而无处安放。你是否有好好反思自我,寻找问题?以下为小编收集领导最反感下属的5种表现,如果你都没有,那可就要恭喜你啦!
一.工作中得过起过
对待领导分配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能混就混,不求上进。你要知道,领导给你安排工作,你不按时完成,你以为就是你自己的事情?殊不知,你的拖拉会导致整个部门为你买单;久而久之,领导不开除你就已经很不错啦,虽然事业单位拥有编制职工不能轻易开除,但想要升职加薪,我觉得无望啦!
二、利益面前斤斤计较
一丝一毫也要计较,一分一钱也不放过。尤其是在一个单位里,如果老是为小事闹个没完,会形成公愤,周边同级别的群众,也会墙倒众人推。有的高手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有道是:不争也是争。
三、处理事情总自以为是
总觉得自己不会出错,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排斥别人给与的建议,甚至连领导的意见也直接无视。一般来说,容易发生在年龄较大、资历较深、见识较广的老骨干身上。
四、装“笨”逃避承担
这是情节最轻的,这种人最明显的表现是:被动,你交代什么,他就做什么,而且通常是用最低的标准来完成。刚开始我还不敢把这种人列为不能用的范围,因为人智商有高低,我们怎能嫌弃智商较低的人呢?但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种人通常不是真的笨,他们在其他很多地方是聪明的,只有在工作上笨,或者应该说是“装笨”,因为聪明的工作者是自找麻烦,在组织中会越来越忙。
五、搞小团体
不管多么温和的领导,其实都是有“权力欲”的,最怕的就是“下属”干什么自己都不知道,更怕的就是有人牵头搞“小团体”,传播负能量。我曾经有个下属,就喜欢这个,天天在这个同事那儿说这,一会儿又到另外一个同事说那,天天聚会窃窃私语,负能量爆棚。
放下方程,送你两大行测解题“神器”
在行测考试的数量关系部分中,很多考生的主要解题方式还是利用我们从小学就接触的方程法,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的确,方程法能够解决大部分的数量关系题目,但是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弊端,列式复杂,计算难度大浪费时间等等。因此,这种方法在争分夺秒的行测考试中,就显得不是那么可取。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给大家提供两种能够解决数量关系中很多复杂问题的“神器”。
在数量关系的各类题型中,有一种列式形式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题目中,比如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工程问题的基本公式工作用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浓度问题溶质=溶液×浓度、利润问题、几何问题等等,对于这些形式,我们都可以用字母M=A×B来进行概括。如果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发现了这种形式,那么你可以抛弃列式复杂计算繁琐的方程法了,我们可以采取特值法和比例法解决M=A×B形式的问题。
特值法:当题干中满足所求为乘除关系,且对应量未知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特值法进行解题。所求为乘除关系即为题干中存在M=A×B的列式形式,对应量未知指的是,如当问题求得是M这个未知量,需要通过A×B得到,则A、B称为M的对应量,条件中如果未给出A、B的实际量,则为对应量未知。
例1.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20天,乙单独做需要30天,甲乙合作完成此项工程需要几天。
A.10 B.12 C.15 D.16
【中公解析】根据工程问题基本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满足M=A×B的形式,题中所求为时间,给出的条件也只有时间的实际量,满足对应量未知,可以采用特值法解题。设不变量工作总量为时间的最小公倍数60,可表示出甲的效率为3,乙的效率为2,甲乙的效率和为5,合作的时间为60÷5=12天,B选项正确。
比例法:当题干中存在M=A×B的列式形式,且存在一定量时,则M、A、B三者之间存在正反比关系。M一定时,A与B成反比,A或B一定时,M与B或A成正比。
例2. 甲乙两辆车从A地驶往90公里外的B地,两车的速度比为5:6。甲车于上午10点半出发,乙车于10点40分出发,最终乙车比甲车早2分钟到达B地。问两车的时速相差多少千米/小时?
A.10 B.12 C.12.5 D.15
【中公解析】根据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满足M=A×B的形式,题中路程为不变量,所以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由题可知速度之比为5:6,则时间之比为6:5,甲车比乙车多用1份时间,实际甲车比乙车早出发10分钟,晚到达2分钟,共比乙车多用12分钟,因此1份所对应实际量为12分钟,甲车用时72分钟,乙车用时60分钟,因此甲车速度为90千米÷1.2小时=75千米/小时,乙车速度为90千米÷1小时=90千米/小时,两车时速相差15千米/小时,D选项正确。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比例法和特值法在数量关系的考试当中应用很广泛,并且解题更加快速,计算量,小不易出错,堪称数量关系两大“神器”,熟练掌握这两个方法,面对多数考生比较头疼的数量关系题,你将做到迎刃而解,成为数量“大神”,以助你在行测考试中斩获高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