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人是怎么过冬至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人是如何过冬至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瞧瞧古人是怎样过冬至的
- 2、古人是如何优雅地过冬至?
- 3、古人在冬至会做些什么
- 4、古代冬至习俗
- 5、冬至在古代有哪些习俗?
瞧瞧古人是怎样过冬至的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纤腊《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正竖型“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举猜。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古人是如何优雅地过冬至?
#冬至 养生 知识#
冬至亦称“冬节”、“长至节”、“贺冬节”等,冬至是二十四节气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当日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早在周代,即以冬至为祭神日,以后各代也都视冬至为大节。
据《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朝廷及文武百官不再处理政务,实际等于放假。到魏晋以后,朝廷又在这天举行盛大的朝会,典礼仪式的规模仅次于元旦朝会。皇帝要在典礼上接受各国、周边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并稿的上表祝贺,称为朝贺礼。入朝官员要像行祭祀大礼那样穿朝服觐见。宋代还专门制定了冬至节大朝会的仪卫兵仗。因冬至节礼节多于常节,仪式如同元旦,所以还一直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民间冬至节也极为热闹,许多节日习俗与元旦相仿,故又称“亚岁”。冬至前一夜,家人都要围坐一起,相互劝酒畅饮,叫饮“节酒”。冬至日则盛行祭奠先祖和走亲访友。《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允许开放赌场),庆段败贺往来,一如年节。”冬至拜访必送礼物,《清嘉录中有这样一首诗描述了送礼的盛况:“冬至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胸前尽收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冬至所送礼物多为食品,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流行冬至送鞋袜的风俗。曹植《冬至献袜颂表》中称:“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除向帝王君主贡献鞋袜,百姓家中凡已成家的妇女也要给公婆进献鞋袜,称为“履长之贺"。这是因为冬至之后白天越来越长,冬至节献上新鞋袜有祝福长寿之意。后来为帝王贡鞋袜已少见记载,但为公婆献鞋袜的礼俗却在部分地区长期盛行不衰。大约从宋代开始,民间还有了“数九”的习俗,即自冬至始九天为一个时间周期,循环排列,九九八十一天后则春风送暖,寒气全消。
配合数九,明清时还盛行填染”九九消寒图”的风俗。“九九消寒图”有许多种类。有的画一枝素梅,上绘81朵梅花,从冬至这天起,每天用红笔填涂一朵,全部涂完,数九即告结束。有的则画成九组圆圈或九宫格,也是81个圈或格,每天染色一个。染色时必须一天一染,既不许漏掉,也不许提前。民间还流传誉染色的口诀:“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握蔽颤大地草青青。”这是说,染消寒图时不能将花或格、圈全涂满,而是只染一半。如逢阴天涂上部,晴天涂下部,有风涂左边,遇雨涂右边,下雪则涂中间。等到数九结束,实际成了一张有趣的天气情况记录图。还有一种“九九迎春联”,上下联都是九字,每字也都是九画,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这种空影对联是每天在上下联各描一笔,待九九数尽,春暖花开之时,一幅难得而又对仗工整、韵律相符的春联,便墨色鲜明地呈现于纸上了。“九九消寒图”最初只是一种在寒冬消遣解闷的 游戏 ,但也寄托了人们对春天的祈盼,加之明代后期宫廷也在冬至印送《九九消寒诗图》,因而制作并赠送“九九消寒图”便成为冬至节礼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
古人在冬至会做些什么
古人在冬至的活动:
1.祭祀活动。
朝廷祭天祭神,民间裤肢祭祖上坟。
历代王朝在冬至都要行“贺冬”之仪,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典礼。
民间在冬至则祭祖族岩,叫“祭冬”或“拜冬”。
2.饮食活动。
北方吃饺子、馄饨,南方吃汤圆。
北方有“ “冬至饺子(馄饨)夏至兆纯御面”的说法。江南传统习俗是冬至吃圆,“圆”有“团圆”“圆满”,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3.文化活动。
赠鞋帽
冬至日,民间有赠送鞋子、帽子的习俗。
古代冬至习俗
古代过冬至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现在的人每当冬至都会扮纳吃饺子,那古人又是怎么过冬至节的呢?
夜吃丸子
清代的林维丞写过一首《冬至搓丸词》:“纤手轻搓五夜灯,团圆冬节到今称。小姑笑问新来嫂,昨夜宜男卜未曾。”诗中的“搓丸”就是莆仙冬至搓丸的习俗。
相传莆仙山里有个叫顺安的人,因家境贫寒,平时打零工收入少,顺安已经年过30,还未能娶妻,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整日忧心忡忡,时间久卜冲了便神经都错乱了。顺安四处求医问药,可是始终无法医好母亲的病。顺安是个孝子,为了让母亲吃得好一点,他变着花样做吃的型缺歼。有一天,他把糯米磨成粉,做成一粒粒丸子,母亲十分爱吃.于是,为了让母亲开心,他天天把丸子插在门上、窗上和墙上,多年没有间断过。
后来,人们为学习顺安孝顺母亲的美德,每当冬至时都会吃丸子,以教育后代子孙学习顺安的孝心。因为冬至那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一般小孩子熬不到天亮就忍不住要吃丸子,所以莆仙还有“爱吃丸子天不亮”的言语。
赠鞋袜,敬师长
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写道“亚岁迎祥,履长纳庆”。明代的江源在《十二月词十二首复次官汝清韵》写道“小至初临生一阳,履长纳庆祝君王。从今日永知何用,刺绣功添一线长。”冬至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代有赠鞋袜给尊长的习俗,表示在足履最长之日祝福老师、长辈健康长寿。
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谚语,说的就是冬至也是尊师的节日。至今,民间依然有在冬至这一天请老师吃饭法人习俗。晋西北一般会用牛羊肉盛情招待老师。
祭祀祖先
《周礼》中记载:‘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注曰: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从周朝开始,每年的冬至都会祭祀天地祖先。在唐宋之时,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到郊外祭天,而普通的老百姓则在家祭祀祖先。
悠悠中华五千年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崇洋媚外的今天,我们的探索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节日更具仪式感,更具有美好的内涵。
冬至在古代有哪些习俗?
在古代,冬至又称为“冬节”“贺冬”“消寒节”。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问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在冬至日有很多丰富的习俗活动。
祭祀
先闹蠢秦时期,冬至是节令之首,是举行祭祀仪式的重要时间节点。因为冬至是阳气上升的时节,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天神、人鬼,而祭祀是为了迎接阳气的再生和祛除灾祸不详。朝廷会举行特定的天人沟通仪式,民间则是备办饮食祭祀先祖。
朝贺拜贺
从汉代开始,改行太初历,冬至不再作为岁首,被称中中为“冬节”,同时,敬老的文化也开始被引入冬至,逐渐形成了“贺冬”的习俗活动。在朝廷,有朝贺之礼:官员在冬至这一日要进宫给皇帝朝贺,宋卖弯山代时被称为“排冬仪”。同时,皇帝也鼓励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而官员之间则流行互相“拜冬”的礼俗。在民间,人们会穿上华美的衣服,互相拜贺,尤其是拜贺尊长,馈送节令食品,- 起聚会举杯相庆。妇女们也会给家里的长辈奉献新做的鞋袜。
③休假
从唐代开始,冬至的习俗越来越完备丰富。朝廷非常重视这个节日,甚至冬至日也像元日一样都休假七天。
④占候、颁历、数九
冬至这天,朝廷会通过观察天气风两寒温变化,推测自然灾异或年成,并在此日颁布历法。同时,朝廷和民间也会举行各种形式、内容不一的“数九九”游戏。(具体内容参考上篇笔记《古代冬日游戏整理》)。
5.吃食
吃北方地区
从唐代开始流行冬至日吃馄饨。一些富贵人家求新奇,会做十余种不同特色的馄饨,放入同一器皿中,称为“百味馄饨”。除了馄饨外,明代后期,京城的百姓也把兔肉羹和冬笋作为节日食品;清代时,北京的旗人在冬至祭祖后,会围坐分吃祭过祖宗的“白肉”。民国时期,北方地区开
始有了吃饺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东汉神医张仲景,他为了不让人们冻掉耳朵,给大家煮羊肉汤,形似“娇耳”下锅,人们在这天吃饺子,意味着不会冻掉耳朵。
南方地区
浙江个别地方冬至的食俗与北方相近,其他地方
却各不相同:
南朝荆楚一带地区有冬至吃赤豆粥的习俗;明代
时,江南地区冬至吃“花糕”,喝分冬酒;清代,
苏州的冬至食品是冬至团;福建汀州作的是米
圆;广西北流县要包米粽,广东增城县要作糍
粑,云南楚雄县做的是糯饼饭。民国时期,福建
有的地方有吃搓丸子的习惯,同时,江南很多地
方也有在冬至日吃豆腐的习俗。
关于古人是怎么过冬至的和古代人是如何过冬至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