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以及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老北京春节都怎么过,北京的春节习俗大全?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许多人一年之中最向往和盼望的节日。春节到来,奔波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合家团聚,除旧布新、祭祖敬神等活动更是热热闹闹地办了起来,祖国各地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但都诉说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而在这其中,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无疑是趣味和文化底蕴最丰富的了,全新出炉的北京春节习俗大全,就为你介绍老北京的春节怎么过。
北京春节习俗大全之老北京过年习俗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年俗活动内容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泡腊八醋(蒜)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传说腊八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也就是所谓的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小年这一天祭灶完了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家家都要彻底清扫,蒸馒头,置办年货,门上贴“福”字、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内窗上贴剪纸、窗花,墙上贴年画、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或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老北京人喜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还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人家要摆上九堂大供,包括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就算是家境不好的人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不仅是敬神用,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除夕之夜,人们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北京的春节习俗
北京春节习俗如下:
1、逛庙会:春节期间北京最热闹的地方当数各大庙会了。传统的有地坛庙会、龙潭湖庙会,中西结合的有石景山游乐园庙会、欢乐谷庙会等。大年初一可以到雍和宫求炷香,图个彩头之后,可以选择去故宫、景山、北海等常规景点,可以去什刹海滑冰车,逛逛南锣鼓巷,晚上后海小酌一杯。
2、踩岁:除夕时除了守岁和给晚辈压岁钱,还有一项习俗叫作春迟“踩岁”。过去是踩芝麻秸秆,现在城市里没有这东谨滚西,可以改为踩瓜子花生皮。把瓜子花生皮放在地上,那天晚上人在地上一走,就把它踩碎了,这叫“碎碎平安”。
3、吃瓜子花生:除夕晚上吃这个瓜子花生也有讲究祥森余。过去老北京家庭等除夕吃完了团圆饭,把茶水干果摆上桌后,先要让家里最小的孩子剥一颗花生给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长辈送到嘴里。因为花生的别名叫长生果,这是祝老人长生不老。
4、“四平八稳”:年夜饭应该要做12道菜,四个凉菜,八个热菜,寓意为“四平八稳”。
5、“捏住小人嘴”:大年初五的“破五”饺子有一个含义是“捏住小人嘴”,所以初五的饺子一定不能煮破了,煮破了就会遭小人算计等等。
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是什么?
1、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从小年这一天祭灶完了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家家都要彻底清扫,蒸馒头,置办年货,门上贴“福”字、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内窗上贴剪纸、窗花,墙上贴年画、贴挂局弊瞎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3、北京人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或王公府第,桐空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老北京人喜在屋内卜缓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4、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人家要摆上九堂大供,包括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
5、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
老北京春节习俗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老北京人过春节都有以下传统习俗:
大年三十贴春联、上供、“踩岁”。旧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为了点缀点景,烘托“纳福迎新”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用红纸写上吉利话,还要贴门神、贴挂钱等。贴完后鞭炮齐鸣,非常热闹!
吃年夜饭。除夕的晚上,无论是当官的、做工的人们都要早点回家过年。哪怕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也要赶回家来团圆,合家欢聚已是中华民族传统习惯。掌灯时分,各家各户的人们准备吃年夜饭。
守岁。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要“守岁”至次日凌晨。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轻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因此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一定守岁。
吃饺子。老北京人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这天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老北京人喜欢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生子??吃下来,一大家子人都链弯会乐开了花。
放鞭炮。大年初一天还没有亮时,老百姓起来后的第一件森唤册事就是放鞭炮,取“迎新年,驱邪气”之意。
拜年。在老北京,有一句话非常流行,那就是“大年初一满街走”,这句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老百姓大年初一拜年的事儿。拜年一般从家里先开始,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家里的拜年活动结束后,还要出门去拜年串邻此宏居,互相说些吉利话。
串亲访友。初一到初五,老北京人会串亲走友、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也就是北京人口中的“破五”那天,百姓“送穷”、商人“开市”。直到这天,老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娱乐活动频繁。在老北京,每逢春节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文化娱乐活动最频繁、最火热的时段。那时候,京城里的戏园子会人满为患。八大庙会也盛况空前、游人不断,而且各个庙会都有独特的地方。
北京春节的习俗有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的时候碧誉,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作为首都的北京,更是有着多种习俗。那么下面这些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呢?
祭灶神
贴年画
芝麻秸“踩岁”
拜年
1、祭灶神
祭灶神指的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为贴在厨房里的灶王爷供上糖瓜。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所以在小年这天,糖瓜儿是咱北京人必吃的。为什么在小年这天要吃糖瓜儿呢?这就跟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了——灶王爷。
咱北京人过去讲究廿三那天要祭灶王,所以会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据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去禀报每个人这一年的功与过,所以为了请灶王爷多多美言,又为了不让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所以咱北京人这天会用糖瓜儿关东糖供奉他。因此咱北京也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2、贴年画
在我国农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人们都讲究在大门口贴上门神画像和大红的春联,借此来保佑家宅平安。贴年画可以为居室增加欢天喜地过新年的气氛,也有美化住宅环境、象征生活幸福美满之意。
旧时每逢春节将至,北京除了一些书店或文具店会出售年画外,常可见到一些身背大包袱的个体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年画。他们会用一块大布包着年画,选定人流较多之处,就地打开大包袱叫卖,不少市民听到吆喝声皆纷纷前来购买。那时的年画内容主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刘海砍柴”、“胖娃娃抱金鱼”及四扇屏等,其中以天津杨柳青及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最受人青睐。因当时很少有现在的日历,故卖年画者也捎带出售传统的老皇历。
3、芝麻秸“踩岁”
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老北京人历来将这一天视为正式的年禧,人们辞旧迎新的主要庆典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
年三十儿正午前,一些大户人家会将羡慧神芝麻秸从院内各屋屋门的甬路,一直铺到大门口。家人出入,踩踏其上,噼里啪啦。据说,此举最早是为了防盗,后来演变成“踩岁”的习俗,寓意踩去旧岁迎新岁。“岁”与“祟”谐音,兄亏所以也有辞旧迎新之际踩掉、踩烂邪魔外祟的意思。另外,芝麻秸也是吉祥之物,俗话说:“芝麻开花节节高”。踩在其上,取节节高升之意。
4、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关于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和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