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的七夕节是怎么来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的七夕节是什么节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而七夕乞巧节起源于汉代,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中可以看出,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被赋予了爱情的意义,七夕节也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可。
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在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在节日到来之前樱斗,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态颂凯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帆唤,看谁的制作精巧。
传统“七姐诞”庆祝仪式由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庆祝“七姐诞”的仪式各有不同特色。“七姐诞”乞巧习俗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流行。
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来历是什么呢?
七夕节是我们国家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青年男女、情侣的重要节日。七夕对于国人的重要相当于西方情人节,每年七夕还没到来之前,各大商场、花店、酒店就会开始促销。
七夕节最初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这一天,女子们可以进行访友、乞巧祈福、切磋女红、祭拜织女等活动,而男子则在一旁观看,凑个热闹,男女定情只是七夕的副产品。至于古人为什么要把祥携顷七月初七定为女性的专属节日,一直以来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数字“七”在中华文化中的寓意有关。
七夕节的由来只有两种说法流传较广,但是七夕节的习俗还是比较多,顺便介绍三个七夕节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一、💕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由来之一: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说🌷✨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诚实和善良的青年名叫牛郎。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去世了。后来他被他的嫂子赶出他的家。所以他靠自己放牧为生。一天,一位仙女从天上爱上了他,并嫁给了他。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并且不久之后生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不幸的是,天上的神很快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并下令王母娘娘将织女带回天上。
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儿子女儿飞到天上。正当他要赶上他的妻子时,王母娘娘摘下她的一只金簪,变成一条银河隔开牛郎和织女。牛郎和织女被永远分离在银河两边。他们忠诚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的喜鹊来建造一座桥梁,牛郎和织女才得以在鹊桥上聚在一起。王母娘娘最终被感动,并且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7月7日相会一次。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由来之二:源于人们对时间数字崇拜说🌷✨
“七月初七”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5]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隐银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二、💕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习俗之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穿针乞巧,中国岁时习俗。每年七月初七举行。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乞巧节有着特别的乞巧方式,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谨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或乞巧节),根据传统,中国民间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七夕节习俗之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说是喜事之兆,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会轻易弄死它。
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却也不容易,有时为了早点分到瓜果,孩子们中总有一人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大人们其实也知道,睁一眼闭一眼的,在孩子“发现”喜蛛的欢呼声中,边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边说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七夕节习俗之三:为牛庆生🌷✨
故事发生在汉朝,汉朝江山传了几百年后,一个叫做王莽的人推翻政权,自己当了皇帝,把天下搞得是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就有很多人起兵造反。
当时在河南地区,有个孩子叫刘秀,他爸爸在他九岁的时候不幸去世,被母亲一手带大。刘秀的妈妈每年七夕节的时候都会向上天乞巧,希望掌握更多的手艺多多挣钱,好把刘秀抚养长大。她经常给刘秀讲七夕的故事,在故事的影响下,刘秀对田间的牛也充满好感和尊敬。每天和牛一起玩,把牛当做家人一样看待。他在放牛的时候,经常摘野花装扮在牛角上。
等他长大,天下还是一团乱,刘秀看在眼里就带领他的兄弟一起造反。他们的人少装备差,连马也买不起,只能骑牛上阵。敌人都嘲笑他是骑牛将军。
刘秀毫不在意这些,因为他自小跟牛一起长大,配合默契,打起仗来一点都不输给那些骑马的人。后来他斩杀了一名大官,把他的马夺过来。骑了马后,刘秀意识到牛确实跑的太慢,在很多时候打仗需要的就是速度,而且他的牛年纪越来越大,只好放它回家,从此改做骑马作战。
刘秀这仗一打就十几年。他的妈妈非常担心害怕儿子战死沙场,每天都向上天祷告,希望儿子平平安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很多战役刘秀终于把敌人消灭,自己也当上了皇帝。他当上皇帝后,深知百姓的疾苦,第一件事就当即休养生息,努力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成为深受爱戴的皇帝。
他念念不忘他的母亲和当初陪伴他的老牛,朝中事务处理完毕后,他就赶紧回家看望母亲,发现老牛竟然头戴野花在门口迎接他。刘秀非常感动,认为自己的成功和老牛的奉献是密不可分的。为了纪念老牛,他让自己的儿子每年七夕节的时候也要为牛庆生,故此这个习俗也就慢慢的流传下来。
七夕节是怎么来的?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又称为“牛郎织女节”、“乞巧节”、“女儿节”等,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庆祝。它起源于古代传说,纯衡讲述了牛郎织女的爱仿旁情故事。
据传说,在古代,天帝的七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七位有才华的仙人,其中最小的女儿织女嫁给了牛郎,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然而,天帝不允许人间与天界相恋,于是他将织女带回了天界。牛郎非常伤心,于是牛魂和犊子帮他穿过天河,与织女相会。天帝后来被两人真挚的爱情所感动,于是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为了纪念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人们在七夕备裤橡节这天会悬挂彩绸、烛照牛郎织女、缝制精美的花灯、赏花等。在中国南方地区,七夕节还有“乞巧”这一习俗,女孩们会在这一天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和幸福姻缘。
七夕节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富有浪漫和情感色彩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对真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七夕节是什么来历 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被年轻人看做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的来历💝💝
💝来历一:自然天象崇拜💝
过这个节日就不得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而古人为了更好地“分星”,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后来经过民间的发展,这才有了现在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的美丽故事传说。
💝来历二:时间数字崇拜💝
相传七夕节的产生与人们对时间数字的崇拜有关,因为“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而古代民间又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故而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同时“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人们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所以人们基于对时间数字的崇拜,慢慢地便产生了七夕这个节日。
💝来历三:南方的七姐诞💝
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而所谓的七姐(织女星),她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传说是她的诞辰。所以人们一般在七夕节乞巧,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同时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而这个七姐诞,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区即称为拜“七娘妈”,迹备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七夕各地习俗💝💝
💝1.江苏: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一带,七夕香桥会是七夕的习俗,由牛郎织女鹊桥相见传说衍化而来。香桥即代表“鹊桥”,用纸包线香搭成,栏杆上扎着五色线制成的装饰。七夕夜里,人们祭祀牛郎、织女双星,乞求幸福吉祥,之后将香桥焚化键尺,象征着牛郎织女走过香桥相会。
💝2.陕西:扎“巧姑”💝
在陕北地区,七夕节要举行各种乞巧活动。女孩子要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她们还会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看谁技艺更胜一筹。
💝3.河南:玩“磨喝乐”💝
旧时河南开封,七夕节的儿童玩物是“磨喝乐”,即小泥偶,是手持荷叶的可爱儿童形象。据记载,古代人们会在七夕节用“磨喝乐”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4.广东:七娘会💝
广东七夕传统民俗是“七娘会”,民间多称“拜七姐”。当天大家会聚集在各地的宗乡姿亮毁会馆,摆下各式各样纸糊的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用以乞巧。不过,如今这类活动已逐渐被人们遗忘,只有很少的农村地区有流行。
绵延千年的七夕佳节,不仅承载着先民对幸福的诉求,更是中华民族勤劳美德和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尽管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但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传统。
七夕节的来历是什么?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又称乞巧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节普遍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它承载着关于牛郎与织女的古老爱情传说。那么这个节日是如何起源的呢?在七夕节到来之际,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七夕节的由来!



01
传说完整由来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大东》里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最早出现“牵牛”、“织女”二词的记载,但没有故事因素。据考证,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而情节又较为完整且最早的作品。曹丕《燕歌行》也有“牵牛织女遥相望”之句。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荆楚岁时记》中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就较为完整而更富有神话意味:“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又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至此,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爱情悲剧故事才归于完整。


02
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早在远古时代,古人观察星象发现天上有两颗被银河相隔,但是又非常明亮的星星,结合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背景,分别叫作牛郎星与织女星。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命历序》:“日月五纬俱起牵牛”,《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昬翼中,旦婺女中”。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03
对时间数字的崇拜

七夕除了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之外,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很强的时间感。我国古代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民间,七数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即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此外,因“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算盘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数。“七”,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而“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04
节日习俗:古人如何过七夕

纵观我国古代的七夕风俗,节日气氛浓厚,习俗风尚十分兴盛。下面小编讲几件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习俗,来看看古人如何过七夕?
1.乞巧节
在古代姑娘们为了袭迹能够有像织女一样的心灵手巧,会在这一天进行拜仙乞巧、斗巧等主要节俗活动,所以七夕这个节日又称乞巧节。七夕斗巧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拍友并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2.拜魁星
每逢七夕节,在女子们纷纷乞巧的时候,男子们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要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称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3.宋代儿童节
七夕节也是宋代儿童的节日,妇女乞巧求福,儿童乞文得乐。
宋代民间崇尚果实、茜鸡和磨喝乐。茜鸡就是以茜草熬鸡。“磨喝乐”又名磨合罗,其名来源于音译梵语。磨喝乐原是佛教中的一位神灵,6岁出家,是一位童佛。
宋代人以此制成一种婴儿、幼童形象的土偶泥人、蜡像和进贡皇帝用的金偶,用于祭祀牛郎星和织女星,兼具乞巧宜男的涵义。因此民间就有许多小告巧孩儿手执荷叶,装扮成磨喝乐的样子嬉戏玩耍,南宋赵师侠《鹊桥仙》词曰:“摩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
中国的七夕节是怎么来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的七夕节是什么节日、中国的七夕节是怎么来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