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秋节调查报告怎么写,以及中秋节调查报告怎么写 范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中秋月饼的调查报告,急
中秋节月饼市场调查报告
调查缘起: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到来,月饼作为传统的中秋节食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化,现代人是否还沿袭着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呢?他们还喜欢吃月饼吗?近年来月饼除了在品质、口味等方面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外。市场上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洋月饼、主题月饼,并且深受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喜爱。那么,人们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洋月饼在市场上能战胜传统月饼吗?为此,上海库思运用旗下第一调查网在2006年9月份做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在线调研。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主要为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居民。参与调查对象年龄段为:12-70岁,其中超过七成的人均为大专、本科的文化程度,总体来看文化程度比较高。有效样本13012个。
中秋节吃月饼习惯没变
调查显示,66.9%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吃月饼,74.5%的被访者表示今年中秋节肯定会购买月饼。说明大部分民众没有改变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月饼依然是中秋节最受欢迎的食品。
从购买目的上看,48%的被访者表示是为家人购买月饼,22.9%的被访者表示购买月饼的目的是用来送礼,29.1%的被访者表示购买月饼是自己吃。可以反映出在人们的心里中秋和月饼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月饼传递了一种人们期望与家人团圆的情感。
调查显示,人们购买何种包装的月饼是与购买月饼的目的相关的。43.6%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最常购买的月饼的包装形式是普通包装,他们购买月饼的目的是送给家人,一般不需要特别精致的包装。分别由32.6%和13.5%的受访者表示会选者精致包装或礼品装的月饼,他们购买月饼的目的主要是送礼。10.3%的受访者表示最常购买散装月饼,主要是自己吃。
挑月饼最看重口味
通过调查显示,消费者在选购月饼是最关注的前三个因素分别是月饼的口味、质量、品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的价位不再是消费者十分关注的因素。50-100元的月饼是消费者最常购买的月饼的价位;但是,购买月饼的价位也与购买月饼的目的相关,如果是用来送礼,大部分的消费者一般会选择100元以上的月饼,而购买30元以下月饼的被访者主要是买给自己吃。消费者普遍认为现在市场上月饼价格虚高。
从购买月饼的渠道来看,消费者一般会在选择在大型超市或者商场购买月饼,63.1%的受访者表示最常在超市购买月饼,其次是便利店和商场,分别占18.9%和13.8%。反映大型超市或商场在商品质量方面比较令消费者放心。
月亮还是家乡的“圆”,月饼还是家乡的“甜”
调查显示,64.3%的被访者表示会选购本地品牌的月饼,33.6%的被访者表示会选择外地品牌的月饼,只有2.1%的被访者表示会购买洋品牌的月饼。说明绝大多数的被访者还是偏爱我国传统的月饼。这也与洋月饼进入中国市场时间相对较短相关,大部分消费者对洋月饼还比较陌生,除了星巴克、迪士尼、哈根达斯三个洋品牌有一部分被访者认识外,其他洋月饼品牌知名度普遍较低。
在传统月饼方面,中式、苏式、广式月饼是被访者最为喜欢的月饼,43.6%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最常购买中式月饼,33.1%的被访者表示最常购买广式月饼,14.3%的被访者表示最常购买苏式月饼。对于月饼口味的选择,蛋黄陷、果馅、豆沙馅月饼是被访者最喜欢的口味。一些巧克力、冰激凌陷的月饼以其独特口味的月饼也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洋月饼能战胜中国月饼吗?
通过调查显示,80.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短期内,洋月饼在市场是无法战胜传统月饼的。首先,毕竟中秋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国外品牌的月饼可能迎合年轻人的新鲜感,但一盒月饼毕竟含纳了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这是洋月饼不能替代的。其次,国外品牌价格方面比较传统品牌高出很多,虽然人们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在短时期内洋月饼的价格还不是广大普通消费者所能接受的。第三,洋月饼由于在月饼行业品牌知名度不高,以及食品的性价比的因素短时间内不可能作为老百姓的新宠。第四,随着国家对食品质量的控制力度加强,国产月饼在质量和口味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15.4%的被访者表示有洋月饼有可能战胜传统月饼。他们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喜爱新鲜的食物。洋月饼将目标市场细分为针对年轻人,做出流行的新潮的月饼,可以抢占一部分市场。其次,洋月饼在销售上较传统月饼厂商更加创新,这些洋品牌并未像国内许多老字号一样投入过大的宣传力度,往往都采取低调态度。星巴克的月饼主要针对经常到星巴克消费的人群,他们的品牌足以使这些消费者关注他们的产品。第三,洋月饼的独特性和销售过程中的优质服务。
仅有4.3%的被访者认为洋月饼肯定能战胜中国传统月饼。他们认为,月饼本身就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奢侈品,进入门槛低,品牌众多,洋月饼有其品牌优势,加之他们赋予月饼的特殊意义更能吸引消费者。在面对同样高价位的月饼产品。消费者很可能会选择洋月饼。其次,洋月饼”因为质料和色香味都与传统的中国月饼不同,会受到一些“新潮”年轻人的欢迎,因为购买洋月饼代表了时尚和档次。第三,外资公司实力雄厚,营销手段先进,加上原有的品牌优势,很有可能压倒国产品牌。
,,还有什么问题吗
山西晋城市中秋节习俗调查报告
神池月饼:土灶烤出来的岁月滋味
在山西忻州,有一种用土灶烤制的月饼——神池月饼。自明代开始代代相传,到现在已经是第二十六代。
之所以流传到现在靠的是神池特有的三宝——神池的水、胡麻油和那一方炉鏊,才能做出香酥不腻的味道。这也要求神池月饼必须手工打制,再用新砌的炉鏊烤制,才能香酥不腻,带着淡淡青草香。
云香制作技艺
在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云儿香制作工艺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片小小的香,制作工艺却非常讲究。
用提壶将开水倒在配好的榆树和柏树制成的木粉里,然后不断搅动木拐,边加水边掺面。一刻钟后,把铲好的木粉面再拆开小块放在露天晾晒。过十分钟,把原料面重新拿回作坊,和成长条的圆柱形,放入了压条机。
压成木粉条端到工作台上,接着慢慢地拉起线条,在写着古篆字模具的凹槽里回盘,这一步骤要求香条绝对不能断,必须一条线盘到底。盘完之后,取出一种交城文峪河中特有的剪草进行穿线固定。“云儿香”才算制作完成。
珏山赏月
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尤其是珏山一带,关于中秋节的习俗仍然代代相传至今。
在泽州,中秋节的活动长至三天:农历八月十三发面、温柿子、备果品;八月十四做月饼;八月十五白天看望外婆、送月饼,参加庙会活动,晚上祭月、拜月、赏月。
月饼做好后,外孙要带着去看望姥姥。按照当地规矩,送去的月饼里有一个不是圆的,而是咬了一口。当姥姥看到咬了一口的月饼便会知道自己的女儿很平安,这是娘家人对出嫁姑娘的一种思念。
此外,在中秋之夜前,归宁的妇女必须返回夫家团圆,因此当地有“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的谚语。
“在泽州一带,祭月、拜月是当地中秋民俗活动的主题。”每逢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祭月活动。由当家主妇主持,在拜月之前,都必须盛装打扮。
许愿祝福时,还必须口念祝词,既要念出口,还得小声细语,以不让旁人知道为宜。主妇祭祀完毕,全家人再依次跪拜。
中秋习俗之所以能在泽州得到保护与传承,与泽州饱受战乱的历史不无关系。泽州县地处太行山南端,是山西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
人们经受了太多的战乱纷争,渴望和平,向往团圆,并把这些情感寄托给了月亮,希望生活可以和它一样圆圆满满。
国庆、中秋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367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9元,同比增长13.3%。
根据2010年上海城镇居民各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支出数据,对上海城镇居民中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上海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升级,但恩格尔系数差别仍较大;高低收入家庭在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领域的消费层次差异十分显著, 在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消费差距也大; 高收入家庭交通和通信消费投入高,贫富差别明显;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投入高,保健消费水平低,家庭教育消费投入高。
根据2011 年上海统计年鉴,选取上海城镇居民家庭,按不同收入组统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总支出、人均八大类消费支出共十组数据。
1、恩格尔系数差别较大。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2010年,上海高收入家庭人均食品消费10586元,是低收入家庭的1.9倍,恩格尔系数为26%,比低收入家庭低19个百分点,说明高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对中低收入家庭而言,食品消费仍占很高比重。
2、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层次差异显著。从绝对值看,2010年,上海高收入家庭人均衣着消费3457元,是低收入家庭的4.3倍;从相对值看,高收入家庭衣着消费占比8%,与低收入家庭(6%)差距不大,这说明高低收入家庭再衣着消费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消费品质和层次上。与衣着消费类似,2010年上海高收入家庭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3786元,是低收入家庭的5.5倍,但消费比重上差异仅3个百分点。
3、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投入高,保健消费水平低。2010年,上海低收入家庭人均用于医疗保健支出712元,不足高收入家庭的50%,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超出高收入家庭2个百分点。可见,对于低收入家庭,医疗保健消费的刚性特征更突出。分细目看,药品费和医疗费支出在低收入家庭医疗保健类支出中分别占3.2%、1.2%,居主导地位,而保健消费占比较低。
4、高收入家庭交通和通信消费投入高,贫富差别明显。2010年,上海高收入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8731元,是低收入家庭的5.3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1%,比低收入家庭高8个百分点。可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高低收入家庭在交通和通信消费方面的差异都很大。高收入家庭以购买汽车、游艇甚至飞机等高档交通工具为主,而低收入家庭购买自行车等普通交通工具为主;通讯工具方面,高收入家庭购买造型时尚、多功能手机为主,而低收入家主要考虑具备基本通讯功能的低端手机。
5、低收入家庭教育消费投入高。2010年,上海低收入家庭人均教育支出1170元,约为高收入家庭的70%,绝对差额并不显著,教育需求对各收入阶层都具有一定刚性特征。从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消费的比重看,低收入家庭占9.32%,比高收入家庭多2.3个百分点。可见,低收入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相对较高,承受的支出压力也更大。
6、高低收入家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差距大。2010年,上海高收入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2301元,是低收入家庭的6.8倍,差距十分显著。从占比看,高收入家庭投入参观游览、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等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5.65%,而低收入家庭仅2.7%。因收入有限,他们将更多的财力、精力投入到教育培训而非娱乐。◢
中秋节的传承 调查报告
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最初人们认为民俗就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渐渐地发现这个内涵不足以涵盖民俗的全部内容,民俗这个概念才有了不断的发展。
民俗问题,对在座的各位可能比较陌生。通常我们认为民俗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比如怎么过年、怎么做年糕等。其实这仅仅是民俗的一小部分,从学科性质和现代角度讲民俗,其内容要广泛得多,而且同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年轻人看来,民俗就是过去的东西,这是种误解。民俗包括过去、现在,也包括将来。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认识民俗呢,我准备从三个问题着手来跟大家介绍。
中国较为流行的民俗观念首先是民间风俗,比如四时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还有婚丧嫁娶等;另外一种观念是把民俗看成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比如传说故事、神话、歌谣之类;还有一类把民俗看成古代文化在今天的残留物,比如祭祖等。而国际上普遍认为民俗是一个学科,是指有关民众或人民的一种文化智慧。所以我们今天讲民俗是站在哪个立场上来讲要区分开。我今天是站在民俗学的角度来讲民俗,与平时的理念不同。
民俗不是古老的
一谈起民俗,很多人觉得是农村里才有的,其实不是,城里人同样有民俗,大学生也有民俗,比如拿压岁钱就是民俗。所以民俗是一般人都会有的。
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刚学民俗学的时候,费孝通教授给我们上课。费老师是英国著名学者马林诺斯基的学生,专门研究人类学民俗学。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拿了一大堆的英文辞典进教室对我们说:“民俗(folklore)究竟是什么意思呢?folk就是土里土气的乡下人。”那个时候中国对民俗的理解就是停留在传统的想法上——民俗是过去。中国从20世纪初引进西方民俗学以后一直到80年代对民俗的理解都比较传统,其实与国际上的认同相距很远。国际上的民俗早就有很大发展。
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
1、乡民、楼民向人民发展
2、文化的残留物向划时代发展。
3、历史学、现代史学向未来学发展
民间有句俗话叫:“大俗大雅也。”民俗蕴含着许多“大雅”的东西,不仅是过去的、现在的学科,更是未来的学科。
我们今天用的“民俗”两字好像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汉字,后来出口了,然后又返销回来了,这两个字其实是日本字。我们的“民俗学”三个字是翻译英文的“folklore”,其实这三个字是日本人翻译的。
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20世纪转型期间,现在用的很多文字都是经过日本加工过再回来用的,比如说“文艺理论”、“干部”、“化学”、“物理”等。所以我们“民俗”的内涵已经经过两次翻译,先是英文翻成日文,再从日文转译成中文。因为日文中有很多汉字,所以我们直接把它们拿来当成中文读了。因此概念上有很大的混淆,内容有很大的变化。
民俗是一种生活相
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说,什么是火,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的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熟悉的传统民俗譬如春节,春节怎么过,除夕怎么过等。前几天我在中央台做节目,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我说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上世纪50年代,我七八岁跟着外婆在过年前半个月就开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来,前后差不多一个月整天都有事情干。从传统的习俗讲,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大扫除、祭灶、祭祖等,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丢掉(暗示不能把钱丢到外面去),都有很严格的规定。特别是祭祖,把妹妹们全都赶出去,只有我和外婆两个人呆在屋里祭祖。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就拿住来说,我们在城市里感觉不出来,但假如去了农村,房子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样式:比如江南有厢房式的——左厢房、右厢房,还有过去的有钱人家,家境比较好,房子结构形式更复杂,一层层有很大变化——三进、五进、七进,周庄的沈厅就是七进的,上海郊区一般都是三进的。一进,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个厢房,为什么要这样?我经过研究后发现,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说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就是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门朝北开?这就是一种风水,是一种生活相。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风从西北过来,就被“白虎”给挡住了;春天东南风一刮,雨水多了,那么“青龙”也可以挡住。那么中间这个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间,就是我们的房间。这就是最早的风水的理念,没有那么多的迷信,就看风怎么走水怎么走,人怎么在中间选一个好地方居住。这并非人们胡思乱想得出的。古代没有空调,如何防寒,如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当然是要靠具体环境的选择。
有人认为风水是迷信,当然风水在发展中确实增加了许多迷信的说法,但是我们把这点作为主流而把核心的部分丢掉了,就造成了很大的灾难。比如上海这几年天气越来越热,客观原因来讲地球变暖是一个原因。仔细一想,恐怕与我们现在盖这么多大厦有关。
有一年,我陪外国学者从我们华师大到虹桥机场。那个时候刚改革开放,经过虹桥开发区,看到很多玻璃幕墙的房子,有一个老外就跟我讲:“你们为什么要盖这种房子。”我说我们要现代化呀。他又说:“现代化不是从房子的外形就可以体现出来的。”后来我了解,这种玻璃幕墙的建筑模式来自北欧,因为北欧寒冷,需要采光。而我们处在亚热带,我们需要的应该是散热。
进入21世纪,我们的很多观念都要修正了。过去上山下乡,父母从信中知道我们在东北吃玉米馇子、高粱都要掉眼泪,认为那是喂猪的杂粮。现在观念变了,要吃玉米、高粱这种绿色植物,超市里卖得比面粉还贵呢!
民俗、生活相还包括生活的技艺,各种技艺也是民俗。有个材料说考古学家发掘出秦剑,上面涂了一层铬,专家注意到这种涂铬的方式在西方也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究竟秦人是如何涂上去的,不得而知。越王勾践的宝剑,在地底下埋了两千多年,挖掘开始时发现这把剑已经弯了,但是考古人员一打开,又神奇般地直了。我们现在能模仿这把剑的样式,却达不到那时的工艺。
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发展就是依靠大量的生活的技艺--民俗来创造。可惜的是这些技艺我们没有从学科上加以整理。我们古人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认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尤其是文人,所以又把这些东西随意地扔掉了。这样一来,对我们国家的确是很大的损失。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民俗,千万不能停留在民俗就是风俗习惯这个狭隘的观念上。以上是第一点,从生活层面看民俗。
民俗的文化层面
第二个方面,从文化层面来讲,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是无形的、口头的、和非物质的。但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于这种无形的、非物质的民俗文化现象要给予更多的重视。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大家熟悉的优美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最近几年,《梁祝》正在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实这个问题两年前就开始了。但一开始就有很多问题。其中一大问题是各地都说《梁祝》是自己的,比如宁波人认为梁山伯是鄞县(今奉化县)县令;上虞人说祝英台故里就在绍兴的上虞;杭州人也据理力争,万松书院主人公读书的地方呀……其实《梁祝》是哪里的并不重要,关键是《梁祝》反映了中国人某一阶段的婚姻模式。远古的时候,越地的女性都比较刚烈,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文化向南方转移以后才有了《梁祝》,从刚烈走向柔和,向儒学发展。所以《梁祝》文化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转型期之间的新的婚姻文化模式,和人们对两性祈求的心理,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和生死不渝的情感,这是典型的中国男女两性之间的无形的口头的关系。
无形的口头模式其实相当多,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是。我有一个学生在澳大利亚学习,请当地老师来家里吃饭。其中有一道汤,老师喝完觉得很鲜。问他是什么,他说是野鸭子。老师大吃一惊,马上说澳大利亚抓野鸭子是犯法的。学生恍然大悟,说下次一定注意。可没料到过了三天,一张罚款单来了,动物保险委员会罚他5000澳元,把他一年半勤工俭学的钱全罚走了。在中国看来这个老师有问题,鸭子也吃了,还告状?但在澳大利亚,这样做是很正常的,老师不告发反而有问题。这也是一种文化模式,我们现在更要关注这种文化模式。
譬如日本也有它独特的文化模式,像樱花情结:在日本一到樱花要开的时候,整个国民都会很兴奋。2000年我在日本民国大学当教授,刚好遇上樱花节,天很冷,但是樱花开的时候,樱花树下挤满了日本人。当地气象预报还会每天报道樱花的开放凋谢情况。外国人对樱花的感觉是不太艳丽,但是日本人就感觉到樱花和自己的生命差不多,不求生命的长短,而是求生命的灿烂。日本的武士道、谈情说爱都和这个有联系。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情节很简单:中年男子外遇一个少妇,两家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但两人想结合在一起。开始双方家庭都不同意,后来终于离成了,两个人可以自由自在地住在一起了,结果却在做爱过程中自杀了。这就是日本典型的生命文化,在他们看来,生命、爱情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能不能达到最高点。他们感到把各种困难都排除的时候,他们的爱情是最辉煌的,如果再相守下去,两人感情温度肯定会下降,所以还不如在爱情至高点死去,最美好的就成了永恒。所以他们把樱花当作生命的象征。
民俗在历史上
利用民俗这种文化模式对国家进行管理,这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汉代史学家曾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要正确处理风俗,驾驭它以为统治服务。各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措施,效果和对现代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清朝满族的措施——满汉一体化的政策:第一是提倡孝道。原来满族人孝道的概念比较薄弱。清前期的历史总好像是隐隐讳讳的,特别是关于顺治帝的母亲。实际上历史的真实恐怕不会像现在的文人所写的那么曲折缠绵。习俗上他的母亲应该是嫁给了他的小叔子。满族不仅在婚姻观念与汉族有较多的不同,其它文化习俗方面与汉族有更大的差别。
过去,我们的历史教材上没有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后来清政权是怎么稳定下来的?根据国外的研究来看,当时的满族就是利用满、汉族的文化模式来整合对待汉人的。他们把两个文化模式交融。比如说,当时是乱世,不能提倡忠,只能提倡孝。清前期的皇帝无一例外地提倡“孝”。假如你们熟悉中国历史和文学史的话,应该知道李密的《陈情表》,就是拿着“孝”来作挡箭牌,不愿出去做官。所以“孝”文化模式,往往成为中国乱世时期,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块牌子。
第二,清统治者采取了同汉族人的婚姻文化模式。就是不能强抢,要明媒正娶。不仅如此,满人娶汉女还要向上级报告。相反,汉人娶满族的女孩,不用打报告,只要按照汉人的六礼娶回来就可以了。所以事实是,当时满族人只有三十多万,而汉族人有近一亿。后来满族还是统一了整个中国,这就是历史事实。当然,清统治者在某些方面也坚持了他们自己的文化模式,比如发式方面。因为满族人认为头发是天和人相互沟通的载体,所以一定要坚持满族人的习惯,出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惨烈的文化整合。由此,这种综合了满汉两族文化模式统治了中国至少三百年。
民俗是民众群体反复积淀构成的,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共同感,是无意识和有意识、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是国家思想和文化的原型和起点。民俗行为规范背后的思考原型,对人类的思想和民族的发展影响很大。我们过去对自己民族民俗上的研究不够,应该从民族心理因素上考虑,真正地把它内在的东西挖掘出来。民俗说到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有两种,一个是生物生命DNA,
中秋节调查报告怎么写
你就写写各个地区的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饮食上有什么细微差别。你还可以从中秋节的传说,来历开始写起。还可以写写各个朝代的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中秋节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意义。既然是调查报告,就要体现出一个总体的概念。让人看了以后知道你总揽了很多地方的生活,也让人感觉到你对它的历史做过从头至尾的考究。写出来信赖度高,有阅读价值。
月饼调查报告怎么写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月饼寓意团圆,却是从明朝开始的。现在,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月饼作为团团圆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了解消费者的月饼消费观念和月饼消费市场状况,我对中秋月饼消费情况组织了一次摸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公布如下:
一、月饼的种类:我国月饼品种繁多,按产地分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台式月饼、滇式月饼、港式月饼、潮式月饼、徽式月饼、桂花月饼、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黑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相关分类
简介如下:
(1)广式月饼。广式月饼是目前最大的一类月饼,它起源于
广东及周边地区,目前已流行于全国各地,其特点是皮薄、
馅大,通常皮馅比为2:8,皮馅的油含量高于其它类,吃起
来口感松软、细滑,表面光泽突出,突出的代表是广州莲香
楼及广州酒家的白莲蓉月饼。
(2)京式月饼。京式月饼起源于京津及周边地区,在北方有一定市场,其主要特点是甜度及皮馅比适中,一般皮馅比为4:6,以馅的特殊风味为主,口感脆松,主要产品有北京稻香村的自来红月饼,自来白月饼,还有五仁月饼等。
(3)苏式月饼。苏式月饼起源于上海、江浙及周边地区,其主要的特点是饼皮疏松,馅料有五仁、豆沙等,甜度高于其它类月饼,主要产品有杭州利民生产的苏式月饼等。
(4)滇式月饼。滇式月饼主要起源并流行于云南、贵州及周边地区,目前也逐渐受到其它地区消费者的喜欢,其主要特点是馅料采用了滇式火腿,饼皮疏松,馅料咸甜适口,有独特的滇式火腿香味,主要产品是昆明吉庆祥生产的云腿月饼。
(5)徽式月饼:小巧玲珑,洁白如玉,皮酥馅饱。
(6)衢式月饼:酥香可口,芝麻当家。
其它月饼。其它帮式的月饼相对量较少,如冰皮月饼、果蔬月饼、海味月饼、椰奶月饼、茶叶月饼等 。




京式月饼 广式月饼 苏式月饼 滇式月饼
二、月饼的包装
从外观上看,今年的月饼礼盒的包装材料多为铁盒和纸盒,铁盒包装多运用在传统口味上,如双黄白莲蓉、双黄红莲蓉、伍仁等,特别是广州几家老字号的月饼,如广州酒家、

莲香楼、陶陶居,其外观依然保持着多年以来的铁盒传统,甚至连盒面的装饰画都没有变化,这在许多年轻人眼中可能会觉得老土,但正是这坚持多年的朴实传统不但降低了月饼的包装成本、而且产品的识别度也很高。
而纸盒包装则主攻高端月饼礼盒,包装精美。礼盒内的月饼品种搭配也较为灵活,如“东海海鲜酒家”的月饼就采用了广式月饼和潮式酥皮月饼搭配的方式。 香港鸿星集团月光宝盒月饼礼盒,当中包括2个双黄白莲蓉月饼、2个双黄纯莲蓉月饼、3个迷你全黄白莲蓉月饼、3个迷你全黄红豆蓉月饼和3个迷你干酪绿豆蓉月饼。而广州酒家的“岭南佳果月饼”,里面就含有哈密瓜精品月饼2个、凤梨精品月饼2个、金橘月饼2个、木瓜月饼2个、椰子月饼2个,
关于中秋节调查报告怎么写和中秋节调查报告怎么写 范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