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人是怎么过清明的,以及古代人是怎怎么过清明节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古代清明节是怎么过的
- 2、古代的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 3、古代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 4、古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古代清明节是怎么过的
清明源于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要吃冷食。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在清明节这一天,古代男人女人都会带着柳枝出去扫墓,担着承装食材的盒子,挂着祭祀用的纸钱,到了墓地有的拜祭、有的将酒洒在地上祭祀、有的思念亲人痛哭,之后还要将墓上的草除掉,再填上一些新土,还要在坟头上面放上坟头纸。所有这些都完成后,前来祭祀扫墓的人再进行一次野餐。
古时候的清明节,人们还习惯将柳枝挂在屋檐或门窗上。
古时候的清明节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斗鸡,这一活动也是在唐玄宗时期最为盛行,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时期的达官贵人都将公鸡当作宠物饲养,斗鸡人的身价也水涨船高,有的甚至成为了显赫一时的人物。
所以在古代,清明节既是人们祭奠先人的日子,也是外出观赏春光的节日。
古代的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祭祀
“清明”从何而来?《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情景。而高翥《清明》一诗,对哀思逝者悲痛心情描绘则最为凄恻,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踏青
踏青是古人过清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足以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世界里的城里人羡慕不已。欧阳修在《踏青词》里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向今人展现出那时人们踏青所见到的春光。
放风筝
放风筝是古人在清明节的传统娱乐项目,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间放风筝时会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称为“神灯”。古人放风筝有讲究,为的是放走晦气,消灾解难。古人会把自己害怕的各种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空中,立刻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而逝,这样晦气也被带走了,这就是古人清明节的“断鸢去晦”。这种习俗流行了很长时间,“断鸢去晦”给了老祖宗们精神上的慰藉,心情也会变得愉悦起来。
禁火寒食
由于清明节要禁火寒食,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为了防止身体虚弱的人耐不住寒冷伤身,古人在清明提倡进行体育活动。清明节荡秋千是传统习俗,不仅黄口小儿荡秋千,弱冠之年的青年、耳顺之年的老人也荡秋千。唐朝有诗《长安清明》:“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就描绘了清明荡秋千的情景。
古代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开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古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古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专记南宋以前岁时风俗,其中关于清明的资料蔚为大观,叫人一读之下不由感慨,原来清明有这么多事可以做。过去清明节最重要的是改火,古人是钻木取火,不同季节得用不同木材来钻,《周书·月令》指示说,“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而清明正是要换榆柳之火的时候。彼时清明节和寒食节是连在一块的,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火,吃不上热乎饭菜,到清明就把新火给续上。可想而知,这里面有种旧象更新的喜悦。
新气象还不止这一端,据《岁时广记》记载,某些地方还有清明淘井的风俗,因此饮用水是新的;而此时又到了收茶的时令,因此茶也是新的。新火,新水,新茶,正是苏东坡所谓“且将新火试新茶”,这清明节过得可风雅得很。
古时候的清明节当然也上坟,但从文字读来,似乎没什么悲戚悼怀的意思。《岁时广记》居然是在“游郊外”这个条目下写到民间祭扫的事,据它记载:清明这天,城里人全都跑到郊外去了,在开满繁花的树下,在萌出新芽的草地,摆开盘子啊碗啊就开始喝酒;城里那些有偿的文艺工作者当然也都跟着跑出来献艺,大家唱歌跳舞胡吃海喝,直到晚上才回家。大家对清明节的郊游野餐显然十分重视,不但鸭蛋啊小鸡仔啊之类下酒菜一应俱全,还用杨柳、繁花细致装点自己的轿子,有如今天人们把自己的爱车贴上画镶上钻。尽管清明插柳是旧俗,但发展到这个地步,还是颇为可爱。在描述了种种郊游盛况之后,陈元靓说“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就让人哑然失笑——这还有上坟的心情吗?实际上翻翻旧书,写清明的文字里提到扫墓的并不多,像这样渲染踏青之欢乐的倒还真不少。连杜甫都有诗句说,“著处繁花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清明》)这全民宴乐的日子,连即将出征的军人们也跑来撒欢儿,让杜夫子悲愤不已,但清明郊游的盛况,更可见一斑。周密《武林旧事》倒写到清明时“妇人泪妆素衣,提携儿女”去祭扫,似乎有点庄重的意思;但笔锋一转,“若玉津、富景御园,包家山之桃,关东、青门之菜市,东西马塍,尼庵道院,寻芳讨胜,极意纵游,随处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盖辇下骄民,无日不在春风鼓舞中”,又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了。
其实也不奇怪:辞旧从来都是为了迎新,悼祭亡者其实是为了让活着的人放下包袱,正和断旧火、取新火是同一个意思。何况这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其实从清明节的缘起看,似乎本来就不是用来扫墓,那是寒食节该做的事。只是这两个节距离太近,而寒食节又慢慢消亡,节俗就并到了清明里。清明从一个普通的节气变成节日,大致在唐代,远在寒食节之后,最初就是踏青之节。或许正是因为人们在寒食扫墓,发现春色可喜,所以才有了清明节专供游玩吧。而最早之所以用“清明”来指称这个节气,据《国语》“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来看,正是因为春风扫旧冬,清爽明净。
古代人是怎么过清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代人是怎怎么过清明节的、古代人是怎么过清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