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诸葛亮为什么失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诸葛亮为什么失败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为何诸葛亮北伐会失败呢?
诸葛亮北伐失败,虽说是实力导致,因为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因此当诸葛亮北伐,遇到司马懿坚守不出比拼内力时,自然谁弱谁败。但同时,诸葛亮还有一个用人的问题,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概括说来,就是因他对三种聪明人施以大恩,结果非但没有起到良好效果,还反受其害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此问题,看看到底是哪三种聪明人。
其一:夸夸其谈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有些人聪明,是因其敏锐,却从不表现在说辞之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如司马懿就是这类行动派的敏锐聪明人。相反,另一些敏锐的聪明人,却只表现在他的说辞中,代表人物就是马谡!所谓夸夸其谈的聪明人。
这类人是聪明外露,因为他能说,会说!如,诸葛亮南征时,马谡就告诉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很高兴。但问题是如何攻心呢?恐怕马谡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
因为通常这类夸夸其谈的聪明人,他只有理论却无实践。倘若让他在实践中撞几次南墙,恐怕也就明白为何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而闭嘴,明白了现实有多骨感!
但可惜诸葛亮却忽略了这一点,在第一次北伐时,开局一片大好局面下,派马谡守街亭——这堪称是施以大恩了。倘若马谡守住了,那么他诸葛亮接班人的地位也就巩固住了。
哪料马谡到了街亭后,一遇实际问题,立刻暴露出了其夸夸其谈的本质,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此遭到致命打击,而被迫退兵。
所以,对夸夸其谈的聪明人,大恩不可施。现实中也是如此,许多人之所以遭受损失,或用人失败,就是因被对方的言辞中的“美好前景”给迷惑了,却忘了那都是空中楼阁!是骡子是马,还是应先拉出来溜溜为好。
其二:格局小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所谓:高度成就格局!一个人站得高,眼界广,自然格局就大。比如诸葛亮就是一位有大格局的人。但哪料他却重用了一位格局小的人,这便是杨仪。
诸葛亮对杨仪可算是有大恩的。在斩掉马谡后杨仪顶替了上来。显然诸葛亮接受了马谡的教训,杨仪是一位能干实事的人,粮草调度等杨仪做得井井有条,让诸葛亮非常安心。
可杨仪却只盯住宰相位置,一门心思的想在诸葛亮死后接替。因而导致了他跟另一位实力派人物魏延的矛盾,简直不可调和。以至于连孙权都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须知魏延是将军,这就注定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刚直容易得罪人。可杨仪却是铁了心要顶替诸葛亮的人,面对魏延这样的将军,若他格局大一点,也绝不会跟魏延斗得死去活来。这堪称是拉低自己身份的事,所谓:宰相肚内可撑船。
果然被孙权言中,诸葛亮死后,杨仪统领三军撤退时跟魏延的矛盾爆发,不但杀掉魏延,还诛杀了其三族。致使本就人才匮乏的蜀汉,损失了一员大将。最后杨仪自己也没落下好结果。
所以格局小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因为在这类聪明人的眼中,只有那些蝇头小利,根本看不到后面无尽财宝!现实中也是如此,天天就知道钻营的人,岂能有非凡见识和宰相般度量?对他们施以大恩,就等于给了他们排除异己的机会,最终也许连你好容易搭建起了台子,他都能拆掉!
三:无担当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一个人再聪明,倘若没有担当意识,那就如墙头草一样,轻则是自私自利,重则意味着极有可能背叛。诸葛亮恰恰对这样的一位聪明人,施以大恩,此人便是廖立。
诸葛亮推荐他时,曾对刘备说:廖立的才华跟庞统一样。刘备自然要重用。把长沙太守的位置给了廖立,哪料吕蒙偷袭荆州时,一份信过来就吓得廖立扔掉长沙,撒丫子逃回了西川。
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没处罚他,廖立从此不再被重用。哪料这反而让他恼火万分了。在刘备死后,他认为自己的名气仅排在诸葛亮之下,为何还活得这么憋屈?于是开始大肆攻击刘备、关羽、蒋琬……
这下诸葛亮急眼了:我对你够恩惠了,你怎么就不说,自己没有担当,轻易丢失长沙那事呢?于是诸葛亮上书刘禅,贬了廖立。
但此事,却给诸葛亮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别忘了诸葛亮曾言: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如今都要北伐了,“庞统”没见着,却发现了一个恩将仇报的小人。这对诸葛亮的形象也好,威望也罢都造成了很大损害。
对没有担当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现实中照样也是如此,所谓的“大恩养仇人”,其实就是在指这类无担当的聪明人。
所以倘若我们在现实中,遇到这三类聪明人,还是警惕些为好,免受其害!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之所以北伐失败,总结最重要的三点原因:其一,国力差距,曹魏地处北方,农业发达,军民身体素质好。其二,北伐路途遥远,蜀军粮草不济。其三,诸葛亮手下人才不济。
刘备逝世于白帝城后,丞相诸葛亮受托孤重任辅佐后主刘禅。经过一番休养生息,蜀国国力逐渐恢复,诸葛亮说服吴国孙权,吴蜀结盟为他北伐中原做准备。 诸葛亮北伐一是为了完成先帝遗愿,二是为了先发制人,曹魏日益强大,蜀国不能坐以待毙。但北伐的结局并没有取得成功,诸葛亮也没等到北伐结束,陨落五丈原。
北伐失败我们总结了几点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国力,刘备死前在与吴国的交战中把诸葛亮积攒的家底都打光了,丞相费心费力平定了南蛮,储备了北伐的物资,但这个过程中曹魏却是凭借自己广阔的北方领土,大力发展农业国力日渐昌盛。
二是,蜀国北伐路途遥远,且蜀道难行运送粮草困难,没有军粮补给,诸葛亮只能退军。
三是蜀国在关羽、张飞等人死后,人才不济。诸葛亮提拔的马谡失守街亭,搭档李严在后方撺掇后主刘禅让他退兵。
本来北伐已经步履维艰,身边没有能帮忙的,还尽是些拖后腿的人,最后诸葛亮心力交瘁死于五丈原,接任的姜维也没能力挽狂澜,北伐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为什么会失败
1、关羽大意失荆州使得《隆中对》的设想化为泡影。
2、刘备夷陵之战全军覆没,使得西蜀大伤元气。
3、加上西蜀本来就本地资源一般,人才匮乏,物力不足。
4、诸葛亮在用人上又有些谨小慎微,导致后备人才储备不足。
5、诸葛亮北伐中原本来就可能是抱着以攻为守的目的,有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失败几乎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
诸葛亮为什么失败
六次北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神话,但是仍然有一些失败的地方,首先是不该留关羽守荆州,因为关羽高傲而失去荆州。接下来不应该不跟随刘备讨伐东吴,导致刘备被火烧连营,使蜀国一直到灭亡都没能恢复元气。接着又不该拒绝魏延的进兵子午谷的建议,失去了攻占长安的好机会。还不该任命马谡守卫街亭(刘备早在托孤的时候就和诸葛亮说马谡“空有其名,而无其实也”)。
在生活上,诸葛亮犯的最大错误是凡事都亲力亲为,不培养下属,除了让自己过早积劳成疾外,还导致他死后蜀国后继无人。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算准司马懿必取街亭,于是派马谡前驱守街亭,但是他没有算计到马谡会很轻易的就把街亭丢了。用人不明,是自己马虎还是疏漏?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派姜维诈降,结果大破曹军,就在众将士以为他会一鼓作气继续乘胜追击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所带的随军粮草不够用了,只好撤退。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用计谋把司马懿杀得大败,但忽听有人报告张苞身亡,于是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厥于地,他从此得病卧床不起,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摆出八卦阵重创司马懿,未曾料到司马懿买通蜀军粮草官苟安,苟安回成都散布谣言,说诸葛亮早晚必将篡位。刘禅大惊,急传诸葛亮回师。诸葛亮不得不传令退军。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用计把司马懿杀得落花流水,忽报永安李严有书告急,说东吴与魏谋和,欲联合进攻蜀国。诸葛亮只好撤军,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李严是怕军粮置办不及,编造假消息来哄骗诸葛亮。
第六次北伐,诸葛亮屡败司马懿,司马懿不敢出战,据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衣服来戏弄司马懿,谁知司马懿并没有被激怒,反而从诸葛亮派去的人那里得到了诸葛亮病重的重要信息,并得出诸葛亮不久于人世的推断。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屡次失败,我想他到死也不会想到机关算尽的自己为何总是难以成功,唯有对天高呼,时也,运也,命也。
又不能辅佐幼主
看了水煮三国,以及且听风吟“管理学曹操还是学诸葛亮”,似乎把蜀之不能成功归咎于诸葛亮,本人认为以上论点有待探讨!
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悲情人物,他的一出场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悲剧在于其选择的行业不对。
他未出草庐已谋三分天下,何以不说一统,则在于他知道汉朝气数已倾,不能再复!他本不欲出山,情不得已而出。所以出者,原因有二。一者,他面子薄,受了刘备三顾之礼,又被刘备一拜一哭,却不过面子,只得接受。这也是当时知识界普遍认同的“士为知已者死”的意识所然!二者,孔明自负,自认为才比管、乐,敢逆天而行,所以即使气数已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悲剧之源,这正如中国的珠算,现在计算器几个数字一点,就可以计算出准确结果,并且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以后几位均可,但如果仍死抱住珠算以为瑰宝,非要去搞一个珠算培训班, 请问能有几人响应?再举一个行业问题,现在生产家电已经明显挣钱不多,利润不大,如果我们强要拿长虹去与微软比,微软潜在多少用户,多少人需要电脑,而长虹呢?就是长虹把其它公司全部打垮,也是没法与微软去比了!为什么,要挣钱可以,但挣大钱,应选定潜在用户多,而处于开始或者上升期的行业。而以当时汉朝情况来说,老百姓多半已经对大汉失去信心,张松献川图,首选对象也是曹操,破袁绍之后有老人自发给曹操献酒!所以当时已是民心已失,再挂大汉旗号,安得不败乎?所以诸多人俱骂诸葛亮是不识天时,而诸葛亮也多次自承逆天而行!所以他烧不死司马氏也无足为奇,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尽在理中!所以,他也只能自担悲情的苦角!就如长虹老倪复出,又岂能有所作为?所以择业不对,应为从业者戒!
诸葛亮未能成功,汉朝气数是一个方面,另外以川中为根据地,毕竟基础有限,岂能与全中国抗衡!但他出山之时,也只能如此,所以重点还是做了一个不合时宜的选择!于企业投资而言,正犹如以二百万之资本,偏投资一个夕阳行业,定下目标却要集团上市,安能成功?
作为投资者,只要赚钱,行业只要目前流行即可,如要赚取大钱,为长久之计,行业应当慎选也!
且说管理,诸葛亮的管理,重在执行。战略是上层人物处理的事情,做为执行者能教则教之,不能教者只说明职责分工即可。凡事清楚,如失衔亭,明白告知马谡当道扎营,但马谡偏偏不听,这又岂是他能控制?而他斩马谡、斩陈式,都是为了制度之执行,所以说他是在真正地以制度管理。正是由于他的制度化建设,即使他死后,蜀兵由姜维所领,魏人仍不敢小觑。再说曹操,在火烧赤壁的前夕,他在喝酒赋诗,搞一些企业方化的东东,又醉酒杀人,结果如何,还不是大败而归!三国鼎立,曹操几次亲征,都以失败告终!占尽天时地利,曹操亦未能一统天下!又岂有管理之功?反过来说,也就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公司,投资一个新兴行业公司,和一个夕阳行业且底子很薄的小工厂相比,也没多挣钱,管理谈得得上吗?
当然不是说企业文化不重要,但任何企业文化,失去执行的根本,都是无用之物!
再看管人,曹操梦中杀人,杨修之死,庞德临行,授先锋而取回先锋印,逼得其抬棺以战,实则逼其死耳,此皆曹操疑人之故。魏灭谁手,非对手,乃曹睿托孤大臣耳!曹睿之所以疑司马,乃曹操早有言防司马,是其管理的延续哦!整日防人,防来防去,还不免为其所算矣!司马懿本无叛逆之心,乃逼出来的效果啊!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也是其使用卑鄙手段、未用心结纳之故!反观诸葛,除了一见面便欲杀之的魏延,荐庞统、收姜维,此等人均为蜀尽职尽忠,鞠躬尽瘁,且都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勋!魏延为马岱所斩,马岱亦为降将,为何能承担其责,这都是孔明真正关心下属,以心待人,从而使这些人均怀感激,誓报孔明之故。诸葛死后尚能令人佩服,不惟手下,即敌人也都佩服!而曹操呢,司马篡权,还有其原手下多少大将之助啊!可见两者管理之功,一个管理了人,一个管理了心!谁说诸葛不如曹操?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心结纳,方能收取管理之效!
再说诸葛之事必恭亲,做为一个重于执行之管理者,大都有此共性!不如此不足以带动士气,不如此不足以达成效果。以历代帝王观之,但有成就者,无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代改革家雍正,每天也不过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哦!(见二月河《雍正大帝》)皇帝尚且如此,诸葛又何能免!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勤劳,自言“受先帝托孤之重,敢不夙夜尽心”。以刘禅的素质,岂能成事,手下将领当然俱知,所以诸葛亮打出刘备这张牌来,要大家念刘备的好处,齐心协力完成一统大业,并且时时以身示范,否则,恐人心早散也!(这才是俘虏人心的企业文化)既如此,劳累又何能免?
刘备死后诸葛亮打仗为什么总是失败?问题出在了哪里?
诸葛亮在影视作品当中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物,不仅能够运筹帷幄,而且神机妙算,让人非常的钦佩。但是在刘备死后,很多人感觉诸葛亮的能力有所下降,很少有非常辉煌的战绩。这是因为诸葛亮的抱负无法实现,不受君主的重用,下面小编简单给大家分析一下,各位读者可以提前有一个了解。
首先,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如此成功与刘备的极度信任是分不开关系的,因为刘备能够让诸葛亮放手一搏,所以诸葛亮有很大的话语权。而诸葛亮确实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不仅每一场战役都指挥得当,而且从来不浪费兵力,极大的减少了损失。而刘禅并不像刘备这样礼贤下士,他过于贪图享受,所以对于诸葛亮的建议并不在乎,因此诸葛亮不能凸显自己的才能,所以在战场上才会有众多的失败。
其次,是因为当时的大臣过于居功自傲,对诸葛亮的很多决策都是非常无所谓的态度,因此诸葛亮才会失败。在汉室建立初期,每个将士都想积极的表现自己,心中怀有伟大的抱负,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在辉煌之后,他们的心中极度自满,所以对待诸葛亮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将军由信任变成了极度的轻视,因此诸葛亮的指挥权受到了质疑。所以在战场上,会发生很多的失误。这让诸葛亮也非常的无奈,感觉力不从心。
此外,是因为其他国的能人辈出,拥有与诸葛亮互相抗衡的能力。在前期,诸葛亮在战场上鲜有敌手,这是因为很多文臣的才智与诸葛亮无法相比。但是在后期很多有才能的人士逐渐展露锋芒。因此在与诸葛亮对决的时候,起到了很积极作用。而诸葛亮江郎才尽,即使还有很多未施展的计谋,也因为一系列的打击变得颓废,所以才会出现很多败战。
诸葛亮北伐为何会失败呢?
诸葛亮北伐失败,虽说是实力导致,因为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因此当诸葛亮北伐,遇到司马懿坚守不出比拼内力时,自然谁弱谁败。但同时,诸葛亮还有一个用人的问题,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概括说来,就是因他对三种聪明人施以大恩,结果非但没有起到良好效果,还反受其害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此问题,看看到底是哪三种聪明人。
其一:夸夸其谈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有些人聪明,是因其敏锐,却从不表现在说辞之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如司马懿就是这类行动派的敏锐聪明人。相反,另一些敏锐的聪明人,却只表现在他的说辞中,代表人物就是马谡!所谓夸夸其谈的聪明人。
这类人是聪明外露,因为他能说,会说!如,诸葛亮南征时,马谡就告诉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很高兴。但问题是如何攻心呢?恐怕马谡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
因为通常这类夸夸其谈的聪明人,他只有理论却无实践。倘若让他在实践中撞几次南墙,恐怕也就明白为何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而闭嘴,明白了现实有多骨感!
但可惜诸葛亮却忽略了这一点,在第一次北伐时,开局一片大好局面下,派马谡守街亭——这堪称是施以大恩了。倘若马谡守住了,那么他诸葛亮接班人的地位也就巩固住了。
哪料马谡到了街亭后,一遇实际问题,立刻暴露出了其夸夸其谈的本质,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此遭到致命打击,而被迫退兵。
所以,对夸夸其谈的聪明人,大恩不可施。现实中也是如此,许多人之所以遭受损失,或用人失败,就是因被对方的言辞中的“美好前景”给迷惑了,却忘了那都是空中楼阁!是骡子是马,还是应先拉出来溜溜为好。
其二:格局小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所谓:高度成就格局!一个人站得高,眼界广,自然格局就大。比如诸葛亮就是一位有大格局的人。但哪料他却重用了一位格局小的人,这便是杨仪。
诸葛亮对杨仪可算是有大恩的。在斩掉马谡后杨仪顶替了上来。显然诸葛亮接受了马谡的教训,杨仪是一位能干实事的人,粮草调度等杨仪做得井井有条,让诸葛亮非常安心。
可杨仪却只盯住宰相位置,一门心思的想在诸葛亮死后接替。因而导致了他跟另一位实力派人物魏延的矛盾,简直不可调和。以至于连孙权都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须知魏延是将军,这就注定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刚直容易得罪人。可杨仪却是铁了心要顶替诸葛亮的人,面对魏延这样的将军,若他格局大一点,也绝不会跟魏延斗得死去活来。这堪称是拉低自己身份的事,所谓:宰相肚内可撑船。
果然被孙权言中,诸葛亮死后,杨仪统领三军撤退时跟魏延的矛盾爆发,不但杀掉魏延,还诛杀了其三族。致使本就人才匮乏的蜀汉,损失了一员大将。最后杨仪自己也没落下好结果。
所以格局小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因为在这类聪明人的眼中,只有那些蝇头小利,根本看不到后面无尽财宝!现实中也是如此,天天就知道钻营的人,岂能有非凡见识和宰相般度量?对他们施以大恩,就等于给了他们排除异己的机会,最终也许连你好容易搭建起了台子,他都能拆掉!
三:无担当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一个人再聪明,倘若没有担当意识,那就如墙头草一样,轻则是自私自利,重则意味着极有可能背叛。诸葛亮恰恰对这样的一位聪明人,施以大恩,此人便是廖立。
诸葛亮推荐他时,曾对刘备说:廖立的才华跟庞统一样。刘备自然要重用。把长沙太守的位置给了廖立,哪料吕蒙偷袭荆州时,一份信过来就吓得廖立扔掉长沙,撒丫子逃回了西川。
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没处罚他,廖立从此不再被重用。哪料这反而让他恼火万分了。在刘备死后,他认为自己的名气仅排在诸葛亮之下,为何还活得这么憋屈?于是开始大肆攻击刘备、关羽、蒋琬……
这下诸葛亮急眼了:我对你够恩惠了,你怎么就不说,自己没有担当,轻易丢失长沙那事呢?于是诸葛亮上书刘禅,贬了廖立。
但此事,却给诸葛亮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别忘了诸葛亮曾言: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如今都要北伐了,“庞统”没见着,却发现了一个恩将仇报的小人。这对诸葛亮的形象也好,威望也罢都造成了很大损害。
对没有担当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现实中照样也是如此,所谓的“大恩养仇人”,其实就是在指这类无担当的聪明人。
所以倘若我们在现实中,遇到这三类聪明人,还是警惕些为好,免受其害!
关于诸葛亮为什么失败和诸葛亮为什么失败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